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是宋朝軍隊和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結局就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公元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範率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抵達崖山,對宋軍形成三面包圍之勢。至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朝宣告滅亡。南宋第九位皇帝,只有八歲的趙昺,所乘之船在軍隊中間。左丞相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着小皇帝投海。隨行的十多萬軍民見狀相繼投海,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關於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趙昺,還有兩段傳說流傳至今。

崖山山桔樹傳說1278年6月7日,張世傑、陸秀夫等一班文武官員,率十數萬軍隊,帶千餘船艦,簇擁着8歲的南宋皇帝趙昺和楊太后,浩浩蕩蕩,從硇洲遷帝駕前往新會崖山,至23日纔到達新會崖門。傳說6月23日這天,宋帝趙昺正在前往崖山的路上,突然烏雲驟起,天降暴雨,所有人的衣服都被大雨淋溼了,帝昺的龍袍也淋溼了。

南宋君臣到達崖山才雨過天晴,宮女連忙把趙昺脫下的溼龍袍拿到行宮外面的山桔樹上晾曬。不久,龍袍曬乾了,宮女收袍時卻不見了繡在龍袍上的金龍。宮女慌忙抱着沒有龍的龍袍回宮向楊太后稟告。楊太后聞知此事, 悲傷地說:“這是不祥之兆啊!”羣臣無不驚異,急令宮女快去尋找金龍的去向。

宮女找到曬龍袍的山桔樹,撥開樹枝,只見每條樹幹上都纏着一條金龍。宮女又驚又喜,伸手就想把金龍捉回來。誰知手剛觸到金龍,金龍立即變成山桔樹的花紋,每一條龍都是這樣。宮女沒辦法,只好又回宮稟告楊太后。楊太后低頭哭泣,說:“金龍要留在崖山了。你就讓它留下吧。”

從此,崖山一帶的山桔樹,每條樹幹上都凸顯着酷似蟠龍纏繞樹幹的花紋,有龍頭、龍鬚、龍爪和龍尾。這就是新會崖山的特產——蟠龍山桔。崖山的蟠龍山桔生長成千姿百態,當地人常常挑選有特色的山桔樹砍下,剝去樹皮,曬乾,製成具有天然特色的蟠龍菸斗、蟠龍柺杖等精緻的物品。

宋帝昺在崖山時,養有一隻白鷳鳥。這隻鳥聰明過人,還會說話,一看見帝昺就跳起來,尖聲叫道:“吾皇萬歲!吾皇萬歲!”十分可愛。宋帝昺畢竟是8歲的孩子,非常喜歡它,親自餵養在行宮中。不久,宋元海戰打起來了,南宋小朝廷搬到一艘鉅艦上。帝昺也把白鷳帶到帝艦。白鷳來到帝艦,寢食不安,兩眼盈淚,見到帝昺也不叫“吾皇萬歲”了,只是望着他流眼淚。帝昺看見心愛的白鷳流眼淚,很是淒涼。一天深夜,白鷳突然開聲叫道:“奇石千秋!奇石千秋!”聲音低沉悲涼。帝昺驚異,心中暗想:哪裏的“奇石千秋”?沒去理它。可每天夜裏,到這個時候白鷳就叫兩聲“奇石千秋”。白鷳的異常表現,令南宋羣臣預感到前途不妙。宋元兩軍激戰了22天,宋軍被元軍前後夾攻,又被元軍斷絕了上岸採柴草和汲淡水的路線,終於兵敗如山倒。丞相陸秀夫被迫揹負幼帝,走到那塊當作纜躉的大石(崖門奇石)上投海殉國。這時白鷳在籠中悲鳴奮躍不止,把鳥籠撞得左右搖晃。白鷳終於搖脫籠鉤,與籠一起墜入海中。白鷳爲帝赴海殉葬,後人稱它爲“義鳥”,並在慈元廟左側建一座白鷳冢以作紀念。清代會城舉人蕭燧作有白鷳詩讚曰:君子爲猿鶴,小人爲沙蟲。年年精衛志,填海泛西風。趙昺投海殉國後,少帝遺骸卻浮出海面。有羣鳥伏在屍身上,遮住少帝遺骸,隨海水漂流,一直漂到赤灣(今深圳蛇口)。赤灣海邊有間天后廟,一天廟主往海邊巡視,忽見海面有一具浮屍,上有羣鳥遮蓋保護。廟主認爲此浮屍定是異人的遺骸,便設法將它拖上岸來。浮屍上岸,羣鳥飛去,露出一具童屍,身上穿着黃袍,面色紅潤如生人。

廟主知道這是少帝趙昺的遺骸。就在這時,海邊天后廟裏的一根棟樑突然塌下。廟主與鄉紳父老認爲此棟樑是天后娘娘送給少帝做棺材用的木料,便用它做成棺材,禮葬少帝於天后廟西邊的小南山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