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我國青少年近視患病率越來越高,預計到2020年我國近視患病人口將超過7億。近視的高發、低齡化趨勢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近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也紛紛發文呼籲大家重視眼睛保護,預防近視,愛眼護眼已經成爲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

可是除了近視預防外,面對如此龐大的近視羣體,有沒有能夠幫助他們治療、恢復視力的方法呢?或許,當下十分火爆的VR技術就能爲解決這個難題提供新思路。前幾天,一則“我每天用VR玩遊戲5小時,五個月下來,視力從0.3上升到1.0”的微博瞬間引發熱議,難道使用VR不僅不會傷眼睛,居然還能治療近視?這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圖片來源網絡)

想要知道VR究竟能否改善視力,就要從近視眼的形成及VR產品的功能和成像原理角度來討論。

人眼球中的睫狀肌功能紊亂是近視形成的主要原因,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導致睫狀肌反向調節能力下降,久而久之眼軸拉長,形成近視,而想要改善這種狀況,就要加強對睫狀肌的物理訓練,使調節恢復正常,從而減輕近視度數。這個時候,VR技術就派上了大用場,在使用VR產品時,遠距離的視距景深活動範圍,能夠引導眼球活動,從而讓睫狀肌得到有效鍛鍊,最終達到防控近視的目的。

(近視形成原因,圖片來源網絡)

爲了進一步確認VR對兒童視力的影響,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北京理工大學等單位還曾選用目前國內最好的專業級VR眼鏡HTC Vive進行了探究實驗,併發布了首個《使用VR對兒童視力的影響實驗報告》。在實驗中,幾名兒童在使用HTC Vive一小時後,其視力基本保持穩定,甚至還出現了上升。實驗數據反映出,本次實驗使用的VR設備(HTC Vive)的實測虛像距高達1.7m,較遠的虛像距會對人體眼部晶狀體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利於視力恢復。但同時,研究人員也表明,只有選擇虛像距設計合理的高性能VR產品並保持正確的使用習慣才能對視力改善產生積極影響,否則則會產生不良的效果。

那麼,高性能的VR產品究竟好在哪?到底如何分辨哪種VR眼鏡對視力更有好處?這裏就要講到影響VR產品用戶體驗感的三個關鍵因素:虛像距、刷新率和延遲。

VR成像是虛像,成像距人眼會有一定的距離。但是現在市面上的一些VR產品爲了追求沉浸感,往往將虛擬成像距離設置的很近,虛成像在眼前25~50cm處,用戶長時間近距離看畫面會產生視覺疲勞。而較好的VR產品則會將虛像距調遠,使人眼聚焦點不斷移動,促進睫狀肌的鍛鍊,從而起到視力矯正的作用。例如,HTC Vive的實測虛像距約爲1.7m。同時,刷新率和延遲也是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刷新率是指電子束對屏幕上的圖像重複掃描的次數,刷新率越高,所顯示的圖象穩定性就越好,圖像越清晰,對眼睛的影響就越小。提高刷新率也有助於降低延遲率,延遲是指從用戶運動開始到相應畫面顯示到屏幕上所花的時間,如果延遲較長,那麼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就會出現畫面不連續、抖動、殘影等問題,引起眩暈和視覺疲勞。因此,高刷新率和低延遲率也是保證VR產品能夠保護視力的重要因素。

(“透鏡+屏幕”成像方式,圖片來源網絡)

現在市面上一些廉價的VR眼鏡毫無科技含量,沒有調節瞳距和物距的功能,長時間佩戴會形成“鬥雞眼”,極可能對眼睛造成永久傷害。而像Oculus和HTC Vive這一類專業級別的高端VR眼鏡通常會選用高級材質的鏡片,虛擬畫面成像顯示更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反覆測試。這些設備屏幕分辨率更高,刷新率高,延遲低,大大降低了暈眩和視疲勞。因此,在購買VR眼鏡時要注意選擇正規品牌、看好物距、鏡片,以及刷新率和延遲。

既然搞清了VR治療近視的原理,那麼能否將這項技術應用於臨牀醫療呢?其實,早前Vivid Vision公司開發的基於VR的眼部治療系統就已造福了6000多名視力障礙患者,使他們的視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同時這項技術也正在爲Oculus Rift, HTC Vive和Gear VR開發家庭使用版本,方便用戶在家治療近視。 從電子產品傷眼到利用VR技術治療近視,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對待新事物的態度,而不是一味的懷疑和否認。VR技術的出現,爲解決當下高發的近視患病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在無法完全脫離電子產品的今天,依靠此項技術,在娛樂的同時保護好眼睛,讓雙眼看見無限種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