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在雲南竟然有這麼一個村寨,盪鞦韆蕩大力一點就出國了!

1.jpg

湛藍的天空,一串串白雲從天際飄過,綠蔭環繞的村落,彩色的幹欄式竹樓排列在水岸,金色的佛塔倒影於靜謐水中,民族風情濃郁的瑞麗鄉村,典型的南亞熱帶風光精緻而濃烈。

2.jpg

中緬瑞麗段的國境線彎彎曲曲、犬牙交錯且沒有明顯的界限,瑞麗邊境的這個傣族村寨不知在哪個年代一分爲二,中國一側叫銀井村,緬甸一側叫芒秀村,一條小溝渠或是一個田埂,就是兩國的國界,成爲了典型的“一寨兩國”。

3.jpg

銀井的傣族應該屬於傣德傣族,原先大約從緬境內遷入瑞麗,七世紀中葉由緬甸傳入的小乘佛教,也融入到傣族人的生活,在銀井村,佛塔金碧輝煌,宗教氛圍濃厚。

4.jpg

銀井和芒秀自古就是一個寨子,老百姓語言相通、習俗相同,同根同源,他們同走一條路,共飲一井水,同趕一場集,和睦相處,世代相承,傳爲佳話。所以不但“一寨兩國”,還有“一井兩國”,“一橋兩國”......

5.jpg

銀井村的這座鞦韆坐落於國境線旁,後方一排綠化樹之後就是緬甸的芒秀村,坐上去蕩得大一些,便可瞬間“出國”,被稱爲“一座鞦韆蕩兩國”。

6.jpg

古老原始的水井,由中國的銀井寨和緬甸的芒秀寨共同修建,爲一寨兩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泉,也孕育了中緬“胞波”情誼。相傳此井又稱玉女井,女孩們只要投入井中一玉石,方可打上一桶水,注入用玉石鋪滿的洗臉檯洗一下,就可獲得美麗的容顏。

7.jpg

繼續往銀井寨子中心走,一座門前華麗的竹樓前,坐着一位脖子很長的婦女,這不是長頸族嗎?交流中她還會幾句漢語,說她們正式名稱叫布島族,女孩子從五歲起,就要戴着重約1公斤的銅圈,十歲時再在脖頸上加銅圈,重重的銅圈將女子的肩骨一直往下壓,也使得她們的脖子越來越“修長”。有資料說布島族是世界上人數最少的民族,顯然她們是從緬甸過來討生活的。

8.jpg

這裏較少有較高的建築,登上這座佛塔,我看了看緬甸一方,村落草木鬱郁蔥

蔥,顯然原始氣息更濃。

9.jpg

一塊越境罰款500元的警示牌大概是針對遊客而言的,兩村的邊民都有邊民證,他們可以自由往來於兩個村子,邊界無天然屏障。

10.jpg

這是中方的國門前的一片開闊的空地,有一座中緬71號界樁,地上劃了一條線是邊境線,中方一側有威嚴的國門和值勤的邊防武警。

11.jpg

前面10米左右就是緬甸的移民局辦公房,越過一步就跨出了國境。除了旅遊,如今似乎沒有人真的想跨過去。

12.jpg

由於中國一側的經濟發展較快,教育條件比緬方好,很多芒秀村民都願意將子女送到中方一側的小學就讀,銀井小學裏有很多芒秀村“小留學生”,每天數度往返於兩國之間。這些身着豔麗的婦女,還真分不清是中國的還是緬甸的。

13.jpg

14.jp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