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从历史的纵深处向我们走来。他一袭长衫,步履蹣跚,挟着烟尘,带着疲惫,也带着微笑。东坡是个生活在精神世界的人,儒雅、淡泊、豁达、大度,天分极高,令千古仰视!

但是你能想象得到这样一幅画面吗?

苏轼喝得酩酊大醉,一路上东倒西歪,瞧,头上还插着牡丹花。好家伙,十里长街的珠帘一半都挑起来了,人们勾着头,捂着嘴,争相看着醉归的苏轼。

吉祥寺赏牡丹

宋代: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宋熙宁五年(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赏花第二天沈大人向众人展出十卷《牡丹亭》,苏轼看到赏花画面的壮观、恢弘的书籍以及与诸位市民一同游玩的快乐有感而写下这首《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非常人行止;人老簪花不自羞,更非常人心境。写吉祥寺牡丹之妩媚醉人,不执直笔,却从非常之趣兴出,可谓深得六一先生“返照波间”之真昧。

醉归扶路人应笑,妙在一个“应”字。簪花老人扶路醉归,其态确实惹人笑。但是一个“应”字却在笑与没笑之间拈出悬念。——应是无人笑罢。因为此时的杭州已是十里珠帘半上钩,一城人的心神俱被春色与花景拘了去,还有谁会注意一个醉归的老人呢?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人们常说:“这个人傻得可爱”,看到此句,能不让哑然失笑乎。人家苏轼可不是傻啊,可爱却是真的。苏轼作诗,常常从人们想象不到地方入笔,这和苏轼潇洒不羁的个性有关,别人不敢写苏轼就敢写。这两句的意思是:我老了,但我还是喜欢把花插在头上,我一点也不害羞,倒是花儿害羞了。读完此句,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鲜活而鲜明地展示于大家面前。

这两句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思。面对吉祥寺盛开的牡丹,作者不从正面描写,却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虽然没有正面说吉祥寺牡丹之美丽,但从苏轼往头上插花的动作和心语,不就感受到了吗。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上两句是写苏轼赏牡丹花之乐,往头上插花之趣。这两句转到醉归上,其实是和上两句一脉相承的,赏花和赏花后归来,心境上是相通的,心情上是递进的。从更深层次上表现出苏轼旷达的性格,乐观忘忧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