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沒有明確的實驗來佐證藍光對人眼的傷害有多大,或許因爲LED屏幕產生年代不久,長期的影響人們還看不到,所以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因此防藍光,在日漸繁重的屏幕依賴中就變得很有必要了,特別是對於正在發育期間的青少年兒童。

本文來自太平洋電腦網

防藍光護眼電視,像經濟週期一樣反反覆覆的跌落然後浮現,但不可否認的是,防藍光對畫質的影響正在變得越來越小。最近很多電視品牌又打出了防藍光的口號,包括死灰復燃的樂融電視,還有酷開、康佳、飛利浦等,另外創維OLED電視也以防藍光護眼的口號在宣傳。

那防藍光有沒有必要,究竟是不是剛需呢?這還真不能一概而論。

早上起牀拿着手機刷刷朋友圈,上班路上刷刷新聞,到了公司一直盯着電腦直到下班,晚上回家看個電視,睡覺前還要刷一波朋友圈。大多數人接觸各種屏幕的時間,甚至比睡眠的時間還要長。

我表哥小孩玩王者榮耀都上鑽石了,我還在青銅;喫雞的次數比我被爆頭的次數還要多。小豬佩奇、熊出沒也是如數家珍。不只是大人,正在發育期的兒童其實面對屏幕概率不比成年人小。

不過,各種氾濫的“屏幕”、不健康的用眼,已經對兒童的視力健康造成了威脅。

目前,全球有2.53億人患有失明或視覺損傷,其中大多數在亞太地區。中國居民普遍存在各種程度的視力損傷,其中,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和散光)人羣已達4.8億~5.3億,且低齡化現象愈發嚴重。有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小學生近視比例爲45.7%,初中生近視比例爲74.4%,高中生近視比例爲83.3%,大學生近視比例則高達87.7%。除先天因素外,主要是由於日常不良的用眼習慣導致,比較突出的是電子產品的過早大量使用等。“看不清”正在成爲中國不容忽視的“新國病”。

這些年來近視病患如此高速的增長,難道與人類對屏幕的依賴性越來越重沒有關係?顯然是有關係的,但是人們又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科技進步帶來的便攜。無法拒絕,就要看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因此防藍光,在日漸繁重的屏幕依賴中就變得很有必要了,特別是對於正在發育期間的青少年兒童。

我們日常生活裏所見白光其實都是由紅、黃、藍等可見光組成。紅光波長600-700nm,黃光波長500-600nm,藍光波長400-500nm。波長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就越強。所以我們感覺刺眼的往往就是波長短、頻段高的藍光。

而且在平時的各種LED發光顯示設備中,白光LED需要通過藍光LED+熒光粉調出白色,更成了藍光的重災區。廠家爲了讓顯示設備“看上去很亮”,就讓LED發出更多的藍光。因爲發出的藍光越多色溫也就顯得越高,讓人感覺更亮,冷光LED就成了最佳選擇。既節約了成本,又“看上去很亮”。

但並不是所有藍光都會傷害視網膜,大約只是集中在450nm波長處有一個能量高峯,在此周圍的藍光是有害藍光。

高頻藍光直達角膜,所以長時間盯着屏幕就會出現疲勞、乾澀、刺痛等症狀,是眼睛自我保護的一種信號。另外藍光還會間接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舉個生活場景中的例子:

當你晚很困了正想入睡的時候,還是習慣性的拿起手機刷一下微博、朋友圈,會發現睏意正在消減,甚至讓人很難入睡。那是因爲我們的視網膜上有一種細胞接對藍光非常敏感,如果它接觸到了大量藍光,就會像大腦傳遞現在是白天的信號。另外藍光也會抑制褪黑素分泌,從而影響睡眠質量。所以睡眠不足,眼睛疲勞也會加劇,還會產生一大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相當於藍光的間接影響。

怎麼有效防止藍光呢?大概分爲三個方向,調試色溫、調節背光、更換髮光材料。

目前像f.lux、Night Shift以及各式各樣的濾藍光的軟件,都是利用了“調試色溫”這個方法,這是最低成本的過濾藍光的方法,同時也是最糟糕的一個,它徹底抑制了藍光。用過的同學都知道,手機立馬變成了“屎黃屏”,非常影響觀感體驗。

怎樣做到既過濾有害藍光,又不影響屏幕的色彩和畫質呢?前面我們說到了,有害藍光的波長集中在450nm處。所以最好的方法,還需要從“發光材料”上來改進。

目前主流的防藍光電視都採用了去除藍光中有害的“高能短波藍光”的做法,這樣就做到了既避免有害藍光,也不影響藍色光發出正常顏色。

雖然沒有明確的實驗來佐證藍光對人眼的傷害有多大,或許因爲LED屏幕產生年代不久,長期的影響人們還看不到,所以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太陽發射的藍光比顯示設備高出很多,但是真正直視太陽光的人有多少呢?眼睛接受的基本都是反射光線,但屏幕光線就是實打實的照射入眼睛的。而且隨着青少年兒童近視患病率的增加,藍光問題肯定還將提上案頭。

對世界充滿無限好奇心的孩子,如何才能既保護他們的眼鏡,又不阻隔他們與“屏幕”世界的聯繫呢?強制的要求孩子不看電視不玩手機顯然是行不通的。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把興趣愛好投身到多個方面。雖然藍光還傷害還無法定論,但是防範於未然總歸是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