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幼兒園“小學化”現象調查:九成受訪者坦言家長有“搶跑”心理)

漫畫:謝正軍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家長的育兒焦慮影響下,許多地區的幼兒園出現“小學化”傾向。2018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5項關於幼兒園教學的治理任務,旨在改善幼兒園“小學化”現象。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1%的受訪者表示周圍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91.4%的受訪者發現很多幼兒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搶跑”的心理。61.8%的受訪者期待政府加強監督引導,促進《通知》中規定的落實,54.9%的受訪者希望各級政府上下形成合力,妥善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69.4%是幼兒家長。居住在一線城市的受訪者佔29.7%,二線城市的佔45.9%,三四線城市的佔20.6%,縣城的佔3.1%,鄉鎮或農村的佔0.8%。

81.1%受訪者坦言身邊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

山東臨沂公立幼兒園教師彭慧敏(化名)已有5年教齡,她向記者介紹,當地不少私立幼兒園會提前教小學知識,“包括漢字、數字、英語字母學習和單詞輸入等”。

張妍(化名)是山東濱州私立幼兒園的一名實習配班教師,她的弟弟今年上幼兒園中班,老師已經開始教學生認字、學習拼音、背古詩詞了。

調查中,81.1%的受訪者表示周圍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嚴重,其中19.8%的受訪者直言非常嚴重。交互分析發現,高達85.3%的二線城市受訪者認爲這種現象嚴重,其次是一線城市(79.9%)。

幼兒園“小學化”的具體表現方面,62.7%的受訪者指出有家長送孩子去幼小銜接班、學前培訓班,54.0%的受訪者稱身邊有幼兒園開設拼音、識字和計算等小學課程內容,47.4%的受訪者發現有幼兒園使用教材分科教學,佈置書面作業。其他表現還有:進行考試,按分數排名(33.2%),幼兒園管理小學化,統一作息時間,上下課打鈴(33.2%),開設學前專業班、特長班(30.2%),幼兒園環境裝飾中有唐詩、英語、大段文字(20.8%)等。

深圳市民張蓮(化名)的女兒上私立幼兒園大班,她在孩子3歲時給孩子報了美術、英語和舞蹈班,現在還在學習的只有英語。“我給孩子報英語班是希望培養她的興趣,沒有當作學科去學習。”張蓮介紹,深圳教育局會檢查幼兒園有沒有給孩子買學科類書籍,但有的幼兒園會在檢查前提前通知家長把書本放在家裏,很多家長還在家校交流羣裏問老師爲何不教數學語文”。

爲什麼幼兒園“小學化”傾向難以馬上扭轉?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爲最大原因是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採取“搶跑”的培養方式(61.2%)。

“目前家長更關注的是孩子在學齡前輸入了多少知識,比如認識多少字、看過多少課外書、會背多少古詩詞、加減乘除掌握了多少、英語在培訓機構學到第幾冊等,特長方面的就更多了。”浙江寧波公立小學有23年教齡的一級教師林聰(化名)坦言,現在的家長憂患意識非常強,很多家長都有“搶跑”心理。

徐姜(化名)是上海某外企採購經理,他的兒子就讀於一所公立幼兒園。徐姜說,他身邊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有焦慮,尤其是媽媽。“因爲別人在‘搶跑’,自己孩子不跟着跑就會趕不上”。

“有些小學老師不負責任,家長把這種擔憂帶到了幼兒園,催着老師多教課。”張蓮說。

調查中,91.4%的受訪者表示很多幼兒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搶跑”心理,其中32.5%的受訪者直言非常多。

受訪者認爲幼兒園“小學化”的其他原因還有:部分小學入學時有知識能力測試(55.4%),受學前教育培訓機構宣傳影響(52.7%),幼兒園缺乏科學教育理念(45.8%),幼兒教師教學素質水平低(21.0%),幼升小缺乏很好的銜接機制(17.5%)等。

徐姜向記者介紹,上海的公立小學嚴格遵守“零起點”教學規定,但很多民辦小學會要求孩子入學前掌握一些拼音識字知識,助長教育“搶跑”風氣。“我家孩子沒有經過小學化訓練,沒有通過民辦小學入學考試”。

湖南師範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湖南文理學院師範學院講師塗麗華認爲,首先,整個社會的競爭氛圍使父母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搶跑”,虛榮心也導致家長相互攀比。其次,幼兒園師資水平有限,不少幼師缺少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由於以上原因,許多幼兒園因不提前教拼音、識字等小學內容反而流失生源,而那些以“小學化”特色吸引衆多生源的幼兒園則辦得風生水起。她還指出,幼小銜接失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有些小學招生時組織‘幼升小’考試,另一方面,部分小學認爲‘幼升小’的孩子本就該懂一些基本拼音、讀寫知識,不再‘零起點’教學。而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不力,也讓這個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目前從中小學到高考的縱向教育評價,主要還是看學生的考試分數。這樣的評價體系是幼兒園“小學化”問題的根源。其次,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之間的校際差距比較大,很多家長或學生期望能進到更好的學校。而且當前部分幼師在教學中常常將小學的教學模式帶入幼兒園。

61.8%受訪者期待政府加強監督引導,落實《通知》中的規定

徐姜認爲,“搶跑”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家長,“有些家長容易焦慮,‘搶跑’也成了一種慣性的狀態。家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從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考慮問題。”

張蓮認爲,家長的“搶跑”觀念必須要改變,要想幼兒園徹底不教學科類知識,政府也應該管理嚴格,可以設置專門舉報渠道。

張妍表示,政府不但要出臺政策,禁止幼兒園設立小學課程,同時也要禁止小學舉行入學考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她認爲,幼兒園應該多注意開發幼兒的潛能,而不是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家長也應該多學習一些科學的幼兒教育知識。

如何有效扭轉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調查顯示,61.8%的受訪者期待政府加強監督引導,落實《通知》中的規定,54.9%的受訪者希望各級政府形成合力,做好幼小銜接工作,53.0%的受訪者建議多部門合作對違規辦園辦班行爲進行監管,51.8%的受訪者建議家長樹立正確教育觀念,重視培養幼兒健康人格,28.6%的受訪者希望不定期抽查,保證小學“零起點”教學,22.2%的受訪者建議提升幼兒教師專業素養。

儲朝暉指出,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問題,關鍵要完善教育管理評價體系,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同時要傳播科學的幼兒教育觀念。

塗麗華認爲,徹底解決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有賴於我國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幼兒園科學教育理念的迴歸、幼兒園師資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國社會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這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依據教育部通知,切實做好專項治理工作”。

來源:中青在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