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似乎總是捉摸不定,無法抓住其中的關鍵特徵,大拙就這個問題深入的思考了一番,我們知道,人的感官中味覺是最有記憶度的,會記得兒時母親做飯的味道,也會記得學校食堂裏的味道,不管是喫的還是喝的,當我們遇到難忘的美食時,味覺和腦海中的記憶總是能聯繫在一起,久久不能抹去。

決定你品茶能力提升的是口腔的記憶

這種口腔的記憶,除了我們通過口腔的味蕾來感知茶湯裏“苦澀甘甜香”的滋味和潤度、飽滿度、喉韻等複合感以外,還包含着當時當下品茶者自身的身體狀態,形成的一種味覺記憶。有時我們會發現一次深刻的品茶,能一直記住當時的茶湯感知,當這種狀態經歷多了以後,我們的口腔對茶湯的變化會越來越敏感,對茶的理解和品鑑能力也會隨之提升。所以大拙認爲,從喝茶到品茶,決定你品茶能力提升的是口腔的記憶。

味蕾的敏感度來自整個口腔,而非單一區域

既然,口腔的記憶來自於味蕾的感知,那麼,要提升品茶的能力,我們還是要搞明白一些基本的邏輯關係和認識上的犯的錯誤,每個人的舌頭包含口腔內部整體的味蕾大約有一萬個,每個人的味覺敏感度也不一樣。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品茶的文章描述人的味覺地圖,以此在品茶的過程中感知茶湯的滋味,舌頭上特定區域專司一種味覺,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敏感,而舌兩側,則負責品嚐酸味和鹹味。這就是常說的“味覺地圖”。

實際上,"味覺地圖”並不存在,分辨各種味覺的細胞存在於每一個味蕾內,而味蕾在舌頭表面和口腔內都有分佈,因此舌頭上有味蕾的區域都能對所有味覺進行分辨。經過長期的研究,人們發現哺乳動物的味覺能夠識別五種基本味道:甜味、鮮味、苦味、酸味和鹹味。也就是說,我們品茶時的用的是口腔的整個內部,包含舌頭、口腔上顎、下顎及整個喉部來感知茶湯裏的滋味和強度。

學會自己泡茶,掌握泡茶的經驗對品茶很有幫助

我們喝茶和喝酒畢竟不相同,白酒也好,紅酒也好,是瓶裝的液體直接進入我們的口腔,而品茶,是從茶葉到茶湯,沖泡時候的水質,水溫,泡茶技巧都會影響茶湯的湯感,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恆定的泡茶方式,比如專業的茶湯審評方式,當然,大多數人品茶的過程不可能都使用專業的審評方式來品茶,往往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自己會泡茶,懂得泡茶時的一些經驗,能幫助我們在品茶過程的穩定。

強度的感知訓練,需要長期的喝茶經歷

品茶時,我們對於茶湯強度的認知一般以,茶湯的粗細、濃淡或重輕、厚薄來形容茶湯在口腔裏滋味感知“苦澀甘甜香”的呈現,這種強度的感知或是口腔的敏感度,一般需要長期的飲茶過程才能訓練出來的,而當我們口腔對於強度的感知有了一定基礎後,入口後的生津、回甘、層次感、飽滿度、收斂性、喉韻,這些複合感也會隨之敏感起來,複合感的體現是茶湯從入口到吞嚥後,當我們閉口時感受茶湯掠過口腔後的反應而來。

當然,也有天生口腔特別敏感的人存在,大拙就曾遇到過,一些人天生就具備敏感的味蕾,但是,受上帝眷顧的人永遠只佔人類的小部分。大多數的我們都需要經過反覆的實踐和訓練,才能得到獨特的品茶能力。

嗅覺的感知訓練,是學會區分茶品質的重要一環

在品茶過程中,大多數人對於香氣的嗅覺反應是相對遲鈍的,可以說,只能聞出香氣的高低之分,而很難從中分辨出香氣、香型與茶湯品質之間的聯繫,實際上,品茶時的聞香,分爲三個部分或是三個環節,一是幹茶的香,二是醒茶後的香,三是茶湯裏的香,這三個環節的香,都跟茶的原料、工藝、陳化三個方面有着密切的相關性,是體驗茶品質的重要一環,幹茶中淡淡的,自然的幹茶香,會影響着醒茶後的香和茶湯裏的香。

而不同香型的特徵,諸如花香、蜜香、蘭香又是不同產區或山頭的茶的最重要的風格特徵,要區分香氣的差異,除了長期飲茶經歷,可以嘗試着聞一些水果,鮮花等植物的香型,形成一些腦海裏的類比。

精準的描述術語,做一些筆記

當我們遇到一些難以形容茶湯感覺時,需要搞明白一些專業術語,這些術語對於我們品茶時的記憶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嘗試做一些自己品茶時的筆記,當然,每個人在品茶時關注的點不一樣,所以在形容茶湯湯感帶給自己的感受時,所用的專業術語也會有所不同,重要的是,記錄自己在品茶時的感受,從而提升自己的口腔記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