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拙在闡述品茶的觀點時,一直強調品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開始喜歡普洱茶的湯感,到熟悉普洱茶的氣韻特徵,再到專業品茶能力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一款合格的普洱茶的基本面,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些不合格的負面因素及產生的原因,因爲,規避一些負面的普洱茶時,才能讓我們更從容的面對任何茶品。

鮮葉的自身品質是先天條件決定的

在對茶品質進行甄別前,我們需要釐清一個認知,我們知道,當鮮葉從茶樹上採摘下來準備進行製作前,首先,在不打農藥,沒有人爲干擾的前提下,茶樹是自然生長的植物,不管是生態茶、小樹茶,還是古樹茶,鮮葉都是無污染的,自然生態的。其次,鮮葉的氨基酸、茶多酚等內含物成份基本都相同,並不因爲樹齡不同內含物的成份缺失。

也就是說,鮮葉品質的差異,是源自地茶樹所在的生態環境、樹種、樹齡等關係,使鮮葉內含物比例不同,而形成了感官上的差異。也就是說,除了因爲茶葉自身品質決定的差異以外,當我們喝到的普洱茶有雜質,灰塵、湯色渾濁、有異味、有糊點、滋味不正的時候,大拙將這些茶葉不應該存在的因素,稱之爲負面因子, 是普洱茶品質低下的根本原因。

負面因子基本都跟人爲干預有關

在鮮葉製作完成,到倉儲過程,基本都是受人爲的干預過程,所以,我們認爲,這些負面因子基本上都跟製茶工藝或是倉儲環境有關,也就是說,製茶的工藝上的不嚴謹,或是倉儲的過程中的疏忽,使茶葉的品質發生了轉變,影響了茶品的基本面,這些基本面是我們在品茶過程中,最容易直觀的看、聞或品出來的問題。

製茶工藝的嚴謹性

製茶的工序,如果以採摘鮮葉到成品壓制完成,大概可以分爲二十多項工序,每一項工序都反映了製茶的水平。當鮮葉經過採摘,進入初制,是負面因子出現最頻繁,最常見的環節,殺青的環節,顯得尤爲重要,所以,大拙以手工殺青來解讀製茶工藝的嚴謹和不嚴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大拙製茶以手工殺青爲標準,機器殺青沒有經驗,也不瞭解)。

普洱茶初制是以抑制鮮葉的酶促氧化,蒸發鮮葉水分,揉捻成形,構成香氣爲目地的,簡單來說,就是由專業的炒茶師傅在高溫的鐵鍋中完成鮮葉的脫水、出香工序,然後揉條成型,晾曬完成。在這個工序中,初制的適當標準(鮮葉的炒熟程度),是以鮮葉的水份含量和香氣高低的合適比例爲評判依據的(大拙手工製茶的標準)。

殺青不足或殺青過重,都是殺青不嚴謹的表現,從製茶的角度來看,如果殺青的工藝不嚴謹,就會出現諸如水份過低,香氣不顯,條索色澤不均勻等問題,而更有甚者是,鮮葉炒糊了,出現了糊點,糊邊,甚至糊味的失誤。從品飲的角度來看,就會出現青味,糊味,湯色不透亮等不好的感官感受,而更爲嚴重的是,在成品中出現過多的不溶於水的小黑點,是典型鮮葉炒糊的負面影響。比殺青不足影響更大,基本沒有品飲價值可言。

品質管控的重要性

鮮葉初制完成後的毛茶,一般都會選擇乾淨的環境的進行存放,準備進入壓制、封裝的精製生產環節,但在這之前,實際上需要進行標準的審評,初制的審評,是體現製茶嚴謹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爲手工殺青的原因,每一個炒茶人員完成後的質量,需要經過從幹茶的色澤,到沖泡後的香氣、湯感表現是否統一的質量把關,以及在經過“去雜質、撿黃片”的篩選過程後,幹茶條索完整,湯色乾淨的檢查(大拙手工製茶的標準)。

從製茶的角度來看,如果不審評或是審評的疏忽,我們會發現,同樣的毛茶,沖泡出來茶的品質是參差不齊的,甚至是兩種茶的湯感表現,從品茶的來看,這樣精製而成的成品,雖然在一般品茶的過程中,很難發現其中的差別,但是已經無法準確展現茶葉的品質了。再者,精製成型的,茶湯渾濁,有異物等等雜質的產生,都會被審評給忽略。

經過精製後的成品茶,實際也需要進行審評,以大拙多年的製茶經驗來看,在壓餅前的品質做到嚴格把控時,一般成品茶的品質不會出現太多的問題,所以,成品茶的品控,主要是針對餅型的完整度,勻整度等外觀層面的審評,以保證每一片的成品茶從外形到品質都是統一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