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到10w+只需半天,“非京籍孩子上學難”折射中產焦慮從2000到10w+只需半天,“非京籍孩子上學難”折射中產焦慮

文丨陸鵬鵬

非京籍孩子上學到底有多難?這個問題戳中了無數人的痛點。

在當下,焦慮似乎已成爲生活的標配,並且容易引起共鳴,也養活了一大批10w+。因此,自媒體行業流傳着這樣一句箴言:教窮人如何賺錢,向中產販賣焦慮,向富人兜售健康。

從2000到10w+,舊文刷屏僅用了半天

今日,一篇名爲《非京籍孩子上學到底有多難?》的文章刷屏朋友圈。

文章講述了非京籍主人公“小美”爲孩子幼升小上學一事奔波的過程,面對一連串問題,最終,主人公與自己的丈夫李強決定移民離開北京。

目前該文章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已被刪除。

從2000到10w+只需半天,“非京籍孩子上學難”折射中產焦慮

從今日早間開始,該文章便在各大社交媒體傳播。有讀者留意到,彼時文章閱讀量僅有2000多,但到中午時就已收穫了10w+的成績。也就是說從2000到10w+,《非京籍孩子上學到底有多難?》一文僅用了半天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此文並非今日所發,發佈時間爲2018年7月9日,距今將近一年之久。一年前的文章在今日以數小時的時間快速刷屏,此現象在行業裏也極爲少見。

與此同時,文章的刷屏也引發了諸多爭議。觀點大致分爲兩派,一者對文章所言深以爲然,並能夠產生共鳴。二者認爲作者所言挑撥讀者情緒。

有觀點表示,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是事實,但非文章所言如此艱難,提前看明白規則,符合基本條件,選擇北京差一點的學校和區域,不難進。主人公對政策瞭解不夠充分,準備不足,故導致孩子上學困難。另文章內部分內容嚴重失實,描述跟政策完全不符。不免有挑撥情緒,販賣焦慮之嫌。

“上學難”引共鳴,背後折射中產焦慮

通過查詢可以發現,發佈文章的公號名爲“浮生”,該賬號主體爲個人,《非京籍孩子上學到底有多難?》一文爲公號的最後一次推送,原創文章共計26篇,時間停留在2018年7月9日,此後一年再無更新

從2000到10w+只需半天,“非京籍孩子上學難”折射中產焦慮

文章作者在留言區回應稱:“本文爲作者親身經歷自述,是去年2018年的入學經歷,現她已人在國外,生活和上學都很順利,不方便接受採訪。”

縱觀該賬號此前推送的文章,閱讀量均在幾百左右,第二高的一篇也僅有一千多的閱讀量,恐作者也未曾想到,一年前的一篇推送能在數小時內形成刷屏效應並收穫10w+。

事實上,有關非京籍孩子上學的話題一直以來都是讀者關注的焦點。

2018年5月,北京粉筆藍天科技有限公司CEO張小龍在微博上抱怨,自己的在北京交400萬個稅,自己的孩子卻不能在北京上學,理由僅僅是因爲自己沒有北京戶籍,這讓粉筆網張小龍感到非常不滿。

該微博被媒體報道後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當晚6點左右,張小龍於微博道歉稱,本意只是在批評北京的教育制度,沒有任何冒犯北京人的意思,向感覺被冒犯的朋友道歉。自己只是一個希望孩子能正常上學的普通父親。在這過程中,確實情緒有些激動,並且出現了一些不文明的言論,主觀沒有任何要冒犯的意思。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上述文章主人公和粉筆網張小龍似有共通之處。

一邊小美老公李強07年左右就在朝陽區以200萬資金起家創業,註冊了公司。作者描述稱,公司雖然沒有發什麼財,但也一直運轉良好,納稅,還僱傭了兩三個北京當地人,算是給北京創造了就業機會。

另一邊粉筆網張小龍,僅個稅便交納400萬,加上企業各種稅,沒有一億也有八千萬。

與衆多非京籍北漂相比,上述兩家條件屬有過之而無不及,然即便如此依然無法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中產的焦慮帶給讀者以強烈的共鳴。

自媒體推波助瀾,“個體焦慮”秒變“社會焦慮”

如今製造焦慮似乎已是爆款文章和營銷的必備因素之一,也成爲不少寫手的拿手絕活,而爲此類文章買單的讀者,往往以中產爲主。

數據顯示,2018年新中產人羣突破2.3億,分佈區域上,廣東15%、北京9.5%、浙江8.4%。

現階段新中產以80後爲主,他們作爲社會的中堅力量,工作生活已經進入穩定期;接近7成的擁有房產。新中產人羣雖然生活富足,但也存在子女教育、財富保值、職業發展、醫療健康以及家庭住房等5大方面的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產自身往往受益於教育,因此對子女教育會格外重視,更多人選擇從學齡前就開始抓起,希望孩子成爲未來的“主角”。

由此可見,通過向中產販賣焦慮,一篇《非京籍孩子上學到底有多難?》用數小時刷到10w+也並非難事。

人民日報曾刊文分析,所謂“焦慮”,其實是一種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覺。人到中年收入在不斷增加,生活也在蒸蒸日上。不過,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生活的常態沒有被打破。一旦遇到突發事件,財富或者人脈,都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上述文章所描述的子女上學問題正是戳中這一痛點。除了子女教育焦慮外,買房焦慮、婚姻焦慮等問題亦能引起讀者廣泛共鳴,而自媒體在操作此類選題時也是屢試不爽。

在流量至上的當下,這樣的操作屢見不鮮,然而有意無意間的情感放大和推波助瀾,於大衆而言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一種“個體的焦慮”經過媒體的再造與傳播後,擴大爲“集體的焦慮”,甚至成爲了一種廣泛的“社會焦慮”。由此可見,在“個體焦慮”向“社會焦慮”發酵的過程中,媒體的環境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END

相關推薦

一夜之間,我們都知道了啥是佩奇

被封的公衆號沒有一個“冤死鬼”

土味博主,或許是最懂互聯的產品經理

向上滑動

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

從2000到10w+只需半天,“非京籍孩子上學難”折射中產焦慮

lanjingcj

專爲記者打造的平臺

行業熱點丨傳媒大咖丨傳媒動態

微信勾搭小助理

lanjingzhuli商務合作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

長按右方二維碼

關注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