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曉雨

  《我愛偷窺》:〔加拿大〕霍爾·涅茲維奇(HalNiedzviecki)2015年帶腦力作

  《偷窺》:1993年莎朗·斯通主演的電影

  《偷窺狂》:1960年上演的老電影,也是偷窺電影中的先軀經典

  《楚門的世界》展示了龐大偷窺羣體是整個世界

  ……

  其實表現偷窺主題的電影、書籍多如牛毛。大名鼎鼎的《金瓶梅》裏多以偷窺視角描寫香豔場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偷窺甚至是視覺藝術的原動力,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幅畫作、一個令人着迷的故事......都將會帶我們一次別開生面的感官體驗,滿足我們足不出戶便可窺伺大千世界的慾望。

  無論是想一窺石榴裙下的風光,還是想看別人大腦裏的新奇想法,對此,我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偷窺者。

  瑪麗蓮夢露經典造型

  敢問你是不是也有偷窺欲?

  筆者感覺每次開合一本名人傳記,都是完成了一次觀賞和偷窺。看了很多名人傳記,那些還原了“真實”也可能經過修飾的某名人的人生經歷展示在自己面前,觀者自己隨着書中人物的講述完成了一次觀察或偷窺之旅,講述者隨着講述完成了一次暴露。

  觀者假裝自己從中吸收了有益的人生經驗,設想未來會繞過了相關陷阱。講述者也滿足了自我展示,雙方可謂各得其所。

  我們不再只是觀看者與被觀看者,同時也是內容生產者。每次出去旅行或採風,幾天拍成千上萬張的照片,風景、人物、風俗,甚至路過一個神龕,山頭散養的雞都要收入鏡頭,短暫的旅行、長期一地的居留就是我們看外界,外界看我們。手機與相機拍錄一切。快手與抖音對我們來說,觀看已是基本行爲。

  正如詩人卞之琳的代表作《斷章》中寫到“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我們用別人的生活來填補自己經歷的空白,同時又把自己的隱私拱手讓外界觀覽,一來一往之間完成了聯結和交流。

  “ 爲何我們愛上自我暴露和窺視他人?

  首先,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也是人類進步的一大驅使力。好奇心用於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不是每個人的好奇心都能用於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也不是每個人的全部好奇心都用於正方向,太多人沒有能力發現新大陸與拯救地球,每個人都有過剩又無處安放好奇心,於是我們分外關心金字塔尖上的人和周遭的風吹草動,甚至我們都無暇關心自己乏味的內心。

  其次,吸眼球=吸金。暴露自己的優點與優勢(甚至是曝醜)可以帶來名利,窺視他人既能帶來快感,同時也間接帶來統治感。

  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麼都可以分享的時代,現代社交媒體給了大衆更爲便捷瞭解其他人的介質。

  現在是草根有力量的時代,草根可以崛起成爲明星,明星想要保持曝光率和展示親民形象,名人的日常生活本身就被泛娛樂地消費着,於是真人秀舞臺給了暴露和窺視雙方一個平臺。全球五花八門的“真人秀”,時刻關注你們在哪兒?去哪兒?沒有你看不到,只有你想不全。

  美國真人秀節目《與卡戴珊姐妹同行》

  “

  今天國際國內有什麼大事件?今天有什麼趣聞軼事?今天愛人在幹嘛?對手在忙啥?數不清的文章題目是你必須知道的xxx,開篇就是你必須知道的xxx……數不清的我們要關注。

  每天24小時永不間斷滾動播出的朋友圈、微博、視頻、真人秀、監控探頭等等,每個人都包羅其中,主動關注和被動曝露時刻發生着,主動分享與被動人肉也無處不在。

  如《我愛偷窺》作者霍爾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都有值得被觀看的生活。我們都有值得被販賣的生活。”通過各種媒介、各種表演方式,我們將自己的生活實時分享,冒着分享過度後的風險,最大限度地吸引別人的眼球。

  今天有多少點擊量?今天有什麼值得分享?今天有多少朋友點了贊?我被關注故我在……被關注等同於自我價值的體現,這些都是渴望被關注的理由。

  無論多累多晚,筆者都要給自己的公衆號寫點什麼,不管有沒有人看,彷彿分享是一種神聖使命,寫是一種心理上的必需和必須。因爲碼字的速度快,所以,筆者堅持每天原創,其中也包含暴露的心理意願,希望努力被認可,業績被看到,希望聲音被聽到,嚴格地講,就是尋找一種職業價值存在的證據。

  別說你不曾偷窺,別說你不怕偷窺。窺視文化帶有交互性和傳染性。甚至被窺視的一方帶有更強的主動性,作者霍爾在書中列舉了無數案例,一些人出於各種不同的目的將自己的私生活暴露在公衆視野中,以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這種被關注可以爲當事人帶來各種成名的機會以及經濟利益,但同時也犧牲了大量的私人空間,事不鉅細地分享工作和生活的過程,爲的是成就感和存在感。而觀看別人的生活,甚至窺視別人的隱私,成爲了一種低代價娛樂。

  “ “偷窺”與“被偷窺”

  通常來講,偷窺者處於主動的、隱蔽的位置上,而被偷窺者則處於被動的、不安全的位置上。

  偷窺的定義是指未經他人允許而偷看別人隱私的行爲,定義中已對偷窺行爲做出了明確的道德判斷,將它列爲一種行爲禁忌。古今中外,無論是道德、法律還是宗教,對於偷窺均持批判態度,但與此同時,偷窺卻從沒有因爲這些禁止而真正消失過。由於社會禁忌偷窺慾望被壓在深深的潛意識中,越是被壓制越是變本加厲地尋找出口。

  筆者上小學一年級時,就是一個十足的傻小孩兒,總是對老師是不是也需要喫飯充滿好奇,直到有一次在某一下午偶然看到班主任在喫餅乾時,終於不再把老師當成活神仙。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窺視,只是略顯無害而已。之前發生的“優衣庫事件”也是如此,只不過該事件對個人及公衆都構成了有害。

  互聯網時代,無數的社交網站和直播平臺爲希望窺伺他人生活的人打開了方便之門,隨心所欲地窺探感興趣的人大事小情,“偷窺”這一概念隨之在語義上亦產生了變化,隨着“秀”、“曬”、“分享”文化的大行其道,雖然“窺”的本質相同,卻已經不再用“偷”字,顯得更冠冕堂皇。

  “ 失控的偷窺屬於心理變態

  如果說人人都是偷窺狂,未免太悚人聽聞。但是人人都有偷窺欲卻是不容置疑的,只是人們啓動了很多僞裝和手段,靈魂困在某一個形式的軀殼裏,楚門的世界好大也好小。整個世界的人們共同窺視着楚門的一舉一動,便成生活的一部分。

  電影《偷窺》、《偷窺狂》深度描述了偷窺的實質與血腥。而筆者最喜歡的一部由希區柯克導演的電影《後窗》,它成功地製造出獨特的希區柯克式的懸疑,更爲珍貴的是形象地發掘出個人內心深處隱藏着的偷窺心理與慾望。

  《後窗》

  偷窺心理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獨有的,偷窺慾望每一個人都有,只是存在程度之分。換句話說,就是每一個人都存在着潛在變態的種子,一旦遇有適當的條件就可能發芽生長。一個人想不被慾望所吞噬必須要保持心理在正常的區間範圍內,當你超過了這個範圍之外就會有所謂的心理變態之說。偷窺者往往有這樣的狀態。

  “ 人們真正想觀看的其實是“自己”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需要相互取暖,但刺蝟們不能抱在一起,兩條蛇也暖不到哪裏去。偷窺是以他人爲鏡的心理狀態。從正面、側面以及反面來證明自己是誰的一種手段,進而找到和自己相似的人。

  我們從真人秀節目可以學到重要的另一課,我們是祕密的來源也是窺密的消費者。想看人,想被看,也想看人被看。

  當我們在觀看,不管看的是什麼,我們實際觀看、閱讀、記錄的內容似乎永遠都是在關聯着我們自己。

  我們很難表裏如一,在內心深處,我們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登天路徑──被所有人不斷的關注併產生崇拜的愉悅。

  “ 別人展示給你的未必就是真實的

  公民隱私是一種權利,受法律保護。在那些利益驅動者的推動下變成了金錢的來源。我們無時無刻自願或被迫的分享自己的隱私,過度分享與過度關注別人都是因爲沒有找到自己,總是試圖從外界找尋出路,殊不知最大的未知和最大的不確定是自己。

  正如你本人展示的就不是真實的你自己一樣,每一個人都有選擇地展示自己,每一個人都看自己想看到的東西。二者重疊下來,試想還剩下多少真實的成份?

  楚門的世界

  其實我們從來不曾被解放,人們之所以窺視名人、富人,主要是認爲他們有着特別異於常人的力量或魅力,這些被鎂光燈包圍的人彷彿能輕鬆地擁有一切,彷彿每一個細胞都透着與衆不同的美,然而,人們看到的都是一種願意被你看到的“假象”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娛樂業和媒體業所控制,被決定該看誰、看些什麼,以及怎麼看。

  偷窺也是對真實的一種執着和渴望。人有時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讀心術,人們之所以越來越強的窺視他人的慾望,也許因爲被周邊大量的無用且虛假信息淹沒了,所以相信通過窺視得到的信息會更接近真實。

  人們公開展示其才藝、軀體、靈魂,或者各種可以公開展示的奇觀和結合,不管是單純爲了娛樂,還是以開放地姿態成長,抑或是想爆紅。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把自己的生活提供給窺視者。

  越來越多的人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被窺視文化虜獲。或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淪爲犧牲品,不管祕密多少普通與否,當更多的祕密成爲交換籌碼,所有的事都可能成爲別人的娛樂來源。那麼我們的隱私安全誰來保護?

  無處不在的攝像頭能保證你的人財安全的同時,也意味着可能侵犯你的隱私,這些都令人不安和焦慮,你也不知道數據收集者會用這些私人數據作何處理,你不安全感又會加劇。這原本就是一個矛盾的問題。也許監管與偷窺可能僅一牆之隔。

  “ “偷窺”的法律後果?

  從被窺視者角度出發,偷窺者是對他人的精神及私人空間的侵犯和掠奪。和私闖民宅意義上是一樣的。

  目前我國法律對這種偷窺行爲尚無明確界定,是否違法,主要看其事態的發展和是否產生法律後果。如果偷窺者從偷窺開始進而侵權和侵財,則直接根據侵害人身或財產的程度進行刑事處罰。

  關於偷窺,法無明文規定不會涉及刑事責任,只會涉及行政處罰的部分,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行政處理,情況嚴重的就行政拘留以示懲戒。如果要求賠償,可以到法院訴請精神損害賠償。

  “ 泄露公民個人信息是嚴重犯罪

  最近被曝出的華住客戶信息被泄,約5億條公民信息被輕易竅取。大衆點評對喫貨行蹤不加處理地進行展演,你在哪兒喫了一餐,給哪兒的館子點評了一番,都記錄在案。

  泄露公民信息案真的是層出不窮不勝枚舉。

  當然,竅取公民個人信息以及企業商業祕密肯定不是偷窺與被偷窺範疇的問題了,這些不法行爲,從頭到尾離不開自然人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爲,對於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衣食住行、購房買車生孩子,公民一舉一動盡被掌握,據說暗網有更爲恐怖的其他交易。

  我們裸奔在整個網絡的個人隱私資料該怎麼辦呢?

  嚴打不如嚴管,要從容易成爲泄露公民個人信息“源頭”的大數據收集等部門入手,也要加強企業端個人信息監管和處罰力度,實行追責和問責並舉。

  嚴重的偷窺顯然是一種病,估計與毒癮一樣很難從心理上徹底戒斷。過分的隱私暴露,無論是主動曝露還是被動人肉都會產生令人堪憂的侵權局面,對於公民隱私與信息泄露既暴露了監管和懲罰機制的無力,也看到立法尚未跟上來。並且也可以看到對企業的約束嚴重不足的問題,企業的內鬼與外賊聯手作案也顯常態。對此筆者建議啓動公益訴訟,並加大精神損害賠償額度。

  “ 偷窺和被偷窺都是危險的

  我們還熱衷於觸膝長談嗎?我們還甘於一生愛一人嗎?等待已經是件奢侈品,一切都彷彿來不及,每一個人都夢想用一輩子的長度活成幾種生活的寬度,可是現實是,如果把多種生活都嘗試活一遍也是空想。

  所以,我們更熱衷觀察我們感興趣的人,在窺視他人生活的同時間接地感受那種生活的真相。然而真相也許並非真相,最後,除了偷窺與暴露共同製造的幸福泡沫,其實裏面虛無一物。

  楚門的世界

  “

  偷窺,被偷窺,或者反偷窺?

  會看到怎樣的百態人生萬千世界?會看到自己?還是會看到另一個自己?不管怎樣,偷窺是爲了宣泄個人慾望的需要,然而,人的慾望如果不能理性控制就會氾濫成災,好奇心都不該成爲侵害隱私權的藉口,雖然世界從來不存在真正的“盡在掌握”,但是法律是必要的,清醒與剋制是需要的,否則,任由隱私失控的苦果每一個人都要品嚐。

  

  圖片來自網絡 文中僅代表作者觀點 轉載後臺留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