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羅倫茲,於1963年提交給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的現象,他比喻道:在南美亞馬遜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隻蝴蝶,偶爾扇動幾次翅膀,足可引起千里之外的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一次微小的氣流變動,卻最終引起整個系統的變化,羅倫茲將其定義爲“混沌學”,又稱“混沌理論”。

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

蝴蝶效應是一個科學研究範疇,一個微小的變量會否引起整個系統的巨大連鎖反應,人們爭論不休,有觀點認爲二者並無因果關係,實屬牽強附會。但在現實中,蝴蝶效應卻又真實而存在,古今中外不斷上演。《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可解讀爲最早的“蝴蝶效應”。中國最著名的一次“蝴蝶效應”發生在2500年前的春秋後期,2個女孩採桑葉,一個女孩踩到另一女孩的腳,進而引發八國大戰。

春秋後期,吳國卑梁(今安徽天長附近)與楚國鍾離(今安徽鳳陽臨淮關)一界之隔,雞犬相聞。這天,卑梁和鍾離邊境村子的2個女孩外出採集桑葉,因爭搶桑葉發生口角進而推搡,鍾離女孩弄傷了卑梁女孩。卑梁女孩回家後,家人看到閨女被弄傷,就帶着閨女跑到鍾離女孩家裏討要說法。兩家大人火氣都比較大,一見面就槓上了,互不相擾,進而大打出手,結果卑梁人一氣之下把鍾離女孩家人給打死了。

採桑女

這還了得,鍾離人咽不下這口氣,召集家族裏的男丁跑到卑梁人的村子,把卑梁女孩一家屠盡。正所謂熊孩子的背後必有熊家長,看來古今通用,兩個小孩的打鬧最終演變成兩個家庭的毆鬥,並且出現死傷。而後事情的發展走向更加出乎意料,衝突迅速升級。

卑梁這一家人被鍾離人盡屠,卑梁守邑大夫聽聞後,勃然震怒,認爲鍾離人欺人太甚,立即下令集合兵力討伐楚國鍾離,將鍾離邊境村子的人全部殺光。戰火呈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拾,楚平王得知鍾離邊境村子村民被吳國人所屠,深感震怒,於是調集重兵攻打卑梁,佔領了卑梁全境。吳國卑梁被佔,吳王僚又大怒,命公子光率大軍攻打楚國,公子光一路滅了鍾離、居巢(今安徽合肥西北)等地,直逼楚國腹地,楚國形勢危急,不得不遷都。這一事件也成爲典故“卑梁之釁”的由來。

吳楚之戰

其實,吳楚兩國積怨已久,“卑梁之釁”成爲導火索,引爆兩國矛盾白熱化。春秋時期,吳國本是楚國的屬國,自吳君壽夢繼位後開始崛起。中原大國晉國與楚國爭霸,爲了削弱楚國,晉國聯吳制楚,吳國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自吳君壽夢到吳王僚統治的60餘年間,吳楚在淮河流域的爭奪日趨激烈,但雙方互相制肘,互有勝負,誰也滅不了誰。

而藉着“卑梁之釁”這一導火索,吳國大舉進攻楚國,到了公元前519年,吳王僚再命公子光率大軍伐楚,攻佔楚國要地州來(今安徽鳳台),楚平王命司馬薳越統率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前往救援,雙方在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大戰,吳國出奇兵大獲全勝,佔領州來要地。雞父之戰,楚國遭受沉重打擊,此後吳楚爭霸,楚國陷入被動,再無力主動攻吳。並在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被吳國3萬大軍攻破郢都,楚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雞父之戰形勢圖

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爲著名的一次“蝴蝶效應”了,2個女孩爭搶桑葉,引發八國大戰,最後吳國把楚國從霸主地位上拉了下來,也間接促使了公子光(吳王闔閭)成爲後來的春秋五霸之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