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和動力在於創新,通過創新提高效率,最終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當前在世界範圍內興起了新產業革命,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培育就是要適應新產業革命的發展趨勢,實現創新驅動。新產業革命在我國主要是指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基礎所在。

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培育與增強是我國製造業能否邁向中高端的關鍵因素,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路徑要求我們轉變舊的思維方式,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增強創新能力,打造新興產業集羣,創造出新的增長極。

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這一背景下,培育新動能是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也是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改革內容。從當前經濟運行現實來看,下行壓力加大更加需要培育新動能,開發經濟增長的潛力。爲此,需要着力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培育,通過新動能的培育推進新時代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實現。

創新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培育的動力

傳統的經濟增長潛力主要在要素層面,大多依靠投資驅動,但伴隨着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增長動力已經走到了盡頭。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和動力在於創新,通過創新提高效率,最終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當前在世界範圍內興起了新產業革命,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培育就是要適應新產業革命的發展趨勢,實現創新驅動。新產業革命在我國主要是指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基礎所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動力在於創新,創新本身就是新動能。培育創新這一新動能的動力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創新型經濟是以知識和人才爲依託,以創新爲主要驅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技術和新產品爲着力點,以創新產業作爲標誌的經濟。只有創新型經濟的發展,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蘊藏的巨大潛能,有效地推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依託科技和教育的協同,推動協同創新,爲創新型經濟提供基礎。堅持高校科技創新以服務發展爲目標,以滿足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爲導向,以重大項目爲依託,以成果轉化爲重點,從制約行業、產業發展的瓶頸技術中凝練創新方向,組織創新團隊,搭建成果轉化對接平臺,通過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聯動融合促進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催生產業轉型新業態、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大力培育創新型經濟發展的文化氛圍,消除妨礙創業創新的體制和機制。發揚理性創業的創業精神,建立創新創業風險共擔機制和創新創業利益共享機制。利用風險分擔機制來吸引風險投資,利用利益分擔機制實現各類創新創業人才的價值共享,通過這兩方面形成有效的雙創激勵。加強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積極打破系統、地域等界限,整合各類人才資源,拓展人才發展平臺。圍繞重大發展戰略和產業佈局,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互動,大力培養高科技創新型人才,以創新型經濟的發展爲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其次,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經濟增長的要素稟賦結構相應的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增長動力不再適應新時代下經濟增長的需要。因此我們應該引入創新等技術進步要素作爲新的驅動力,並從中長期入手來解決當前經濟的結構性矛盾。雖然新時代下的經濟結構伴隨着轉型的陣痛,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生產率的改進來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只有將創新作爲驅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更好地將經濟由過去的要素驅動型、資源依賴型發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創新驅動也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而全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我們打造出適應創新驅動力的制度環境與法律環境,爲創新戰略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這樣的保障又能反向激勵創新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第三,構建和完善協同創新體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培育需要政府、企業各方面的協同創新。其重點是發揮出企業主體、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政府之間的合作協同作用。這不僅是將生產要素和創新型資源之間進行有效的聚合,也是科技和經濟之間的一種聯動,通過這樣的協同發展可以更好地解決新動能培育中的創新驅動問題。在企業方面可以通過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對接與合作將前沿技術引入到企業生產中來。在政府層面上要通過政策將科技創新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和各個角落,做好科技創新政策、經濟政策與產業政策之間相互銜接。政府要通過創新政策支持多部門、多領域的要素合資源整合,在宏觀上進行優化配置。

第四,推動發展模式創新。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技術與商業相結合從而從產業、區域、企業等多主體多層次來發展模式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爲引領推進發展模式創新。在產業方面要着重建立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三新經濟”,着重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等新興現代化產業,並通過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延長產業鏈,更好地促進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利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來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在企業方面發展模式創新要多關注高新企業,加大R&D人員的投入以及在政策上進行幫扶。在企業內部也要創新組織方式,通過內生動能的驅動使之成爲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

  新時代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路徑

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培育與增強是我國製造業能否邁向中高端的關鍵因素,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路徑要求我們轉變舊的思維方式,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增強創新能力,打造新興產業集羣,創造出新的增長極。基於此,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型主體。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培育中,我們應努力打造創新型領軍企業、創新型個人、創新型區域、創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國家平臺、創新型政府等新的經濟主體。在個人主體方面,核心任務是將人力資本變爲新的生產力;在組織主體上,我們要實施企業研發機構培育建設工程,支持建立一批集技術研發、人才集聚、成果轉化爲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創新主體;在國家主體上,我們要把政府作爲制度創新的主體,通過政策改革協調好創新型主體的各個方面,使之發揮出聯動作用。

二是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和德國的工業4.0計劃都將視線投放到了新興產業,並希望以此作爲新的增長點帶動經濟的再次騰飛。戰略性新興產業囊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們既要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又要乘着信息化、新技術的春風努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培育中我們要以高新產業技術的創新需求和轉型升級爲發展目標,依託新興技術產業鏈條整合資源,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各類產業的技術創新聯盟。同時要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兩化深度融合,使品牌與產業向更高端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三是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名牌產品。在高質量發展中,我們要加快經濟從對產品的側重向對品牌側重轉化,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對品牌建設予以關注,積極探索政府、社會、企業協同推進品牌經濟發展的道路,逐步構建城市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等多層次品牌經濟發展架構。同時在新動能培育中繼續堅持樹立“中國製造”“中國創造”新形象,培育特色名牌產品,並加大宣傳力度,使中國品牌走向世界。鼓勵企業加快研發出新的產品以滿足經濟結構轉型的需求。並緊抓產品質量,建立對產品質量的審覈考察監督體系以及對產品質量問題的後續監管懲罰機制。最後還應當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打造企業品牌制定與管理構架,從而提升附加值和軟實力,樹立中國製造的良好形象。

四是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激勵機制。創新激勵機制分爲宏觀層面的國家激勵措施和微觀層面的企業內部激勵。一方面,在宏觀層面新動能培育要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加強政府的激勵和引導,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政策措施和激勵措施,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要素資源保障,爲企業加快新動能培育和發展壯大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和動力。爲企業的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從而激發其自主創新潛能,牢固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企業內部的創新激勵機制要鼓勵產品創新,產品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核心與關鍵,通過激勵研發工具與技術的更新有助於產品升級。應激勵企業內部經營營銷創新,做好產品營銷模式和供應鏈採購模式的創新是這一部分的關鍵。要激勵管理模式創新,現代化的企業應當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科學的發展戰略,這也是企業新動能培育的立足點。只有結合好宏微觀兩方面,才能全方位的培育好創新這一激勵機制。

來源:經濟參考報(作者系西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