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爲優質電影至少要有七個特點:故事有衝突,劇情不空洞,構圖有講究,音效有設計,演員有素養,節奏有規律,劇雅俗能共賞。這些特點一一對應到人物就是編劇、導演、攝像、剪輯、製片、影評人。但這都是骨感的理想。

現實中人們談到電影只關心三個指標:誰演的,票房高不高,評分多少。這三個特徵替換了好電影的標準,使得大衆在失望後的無望裏養成了將就的習慣:這部電影好不好?反正我看着挺樂呵,導演花的是自己的錢,我們管不着。

一、時間的第一重理解

理想中優質電影的特點和現實中人們關心的指標,本質上是創作一部電影的時間。電影在產生初期被定義爲技術,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電影不再是記錄,而被創作者有意識的加入故事設計,有預謀的控制攝像機的運動,技術也就成了創造藝術的工具。電影誕生至今123年,基本的可能性被撰寫成書,剪輯成片,創作的領域越來越窄。

2018年夏天《超時空同居》公映後,導演對兩個不同時空的放置讓人們大喫一驚。在穿越的領域這是創新,因爲歷史已經存在着衆多經典的穿越設計。加之如今商業考量在電影創作中的佔比愈來愈大,優質二字便更遙不可及。

二、時間的第二重理解

對時間的另一重理解,還表現在電影人才的產出地。比如國內,北京電影學院、浙傳媒、中央戲劇等高校的人才在學習的知識,大多停留在基礎知識、票房追求上。四年的大學時光裏學生探索了多少?我認爲這是癥結所在。

資本的持有者和人才層次的嚴重斷裂,需要時間來修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年國內電影的亂象是一個必經的歷史時期。唯有我們認識到問題的根源,竭盡全力的追趕時間,儘可能的縮短這個歷史時期,纔有優質電影可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