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黃帝的後裔就把黃帝文化與老子學說結合起來,形成全新的黃老之學,並以此作爲稷下學宮的學術主體,納入田氏政權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培植髮展,造成"田氏代齊"的合理觀念。稷下學宮與田齊政權相始終,隨着齊國的滅亡而消亡,存續約150年,稷下學宮消亡後,黃老之學流散各地,黃老之學的傳承者張良、曹參等協助劉邦獲得最後的勝利,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造就了"文景之治",爲漢武帝劉徹的全盛時期打下了基礎,被認爲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

任何學派的產生與發展都與當時當地的政權建設有關,諸子百家的產生與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各自爲政密不可分,道家也不例外。道家以道爲其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爲、人道順應天道。如果說歷代統治集團尊儒施行仁政以教化萬民,那麼,老子的順應天道則是統治集團謀取政治利益,鞏固統治根基的理論依據。

老子的“無爲而治”與黃帝的“垂拱而治”

道家以探求天地萬物的本源爲終極目標,崇尚自然無爲,但在政治思想上主張天道自然無爲、人道順其自然,雖不積極入世,但卻以高蹈隱逸之士的情懷關注着世態民生。因道家超邁脫俗的精神氣質,沒有偶更多的個人利益摻雜政治,故能另眼觀世,對社會的觀察與體認相對於諸子就顯得更清醒冷靜,也更爲深刻。

皇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一面旗幟,是一種符號,是一種精神圖騰。按照老子觀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而,人文始祖也是中華文化的道,是根,是魂,中國古代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與人文始祖發生關係,

在治國理政方面,黃帝一開始施行的是以仁德治國,感覺尚有欠缺,於是不辭潛力之苦,兩次問道廣成子,廣成子教他修身養性妙道後,於是與民生息,垂拱而治。黃老學派始於稷下學宮

黃帝是遠古文明的象徵,帶有那個時期的文化烙印,比如原始自然崇拜、方技巫術等,這種原始信仰與方技巫術與道家道法自然、清靜虛空思想一脈相承又相互印證,爲黃老學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稷下學宮最初是齊桓公創辦的官學,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所國立高等學府,後來百家爭鳴的主要策源地就是稷下。所謂稷下,就是齊國國都的“稷門之下”,意即這個學宮位於稷門附近。難能可能的是,齊國統治者對天下學人的厚禮有加,敕封了76個著名學者爲"上大夫",並"受上大夫之祿",使學術之風日盛一日,來自各國的先生、論者,不管國別、派別、資歷,也不管政治主張、學術觀點,都可以在此著書立說,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稷下學派巔峯期,幾乎囊括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各流派,彙集了天下名流賢士多達千人,如孟子、鄒衍、田駢、慎到、申不害、尹文子、荀況等等,開啓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波瀾壯闊的“百家爭鳴”大幕,後世所謂的道家、法家、儒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等,都能在這裏找到他們講學活動的蹤跡。

但無論諸子如何辯論、交鋒、互用,稷下學宮的學術主流一直沒有偏離黃老之學。

爲何是黃老之學,而非孔孟之學

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春秋末,“田陳篡齊”,從此,齊國的主人由姜姓呂氏變成陳國田氏,史稱“田氏代齊”。新政權的建立,需要爲其合法合理性找出證據,進行宣化洗腦。田氏祖先來自陳國,是老子的老鄉。所以,田氏政權選擇了老子學說。呂氏時期的齊國盛行“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之風。田氏於是就擡出比堯、舜更早的黃帝來,一方面是要以道家壓倒儒、墨、法等家,更重要的是齊威王把黃帝作爲田氏的始祖,而姜氏是炎帝的後裔。遠古有黃帝戰勝炎帝王天下,這就爲“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找到了法理依據,並且以黃帝的旗號來建立霸業。這段歷史,《陳侯因敦》有載:“其唯因,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

大意是齊威王要發揚他父親桓公午的光輝傳統,遠的要以黃帝爲老祖宗,近的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於是,黃帝的後裔就把黃帝文化與老子學說結合起來,形成全新的黃老之學,並以此作爲稷下學宮的學術主體,納入田氏政權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培植髮展,造成"田氏代齊"的合理觀念。就這樣,黃老之學在稷下學宮蔚成風氣。

黃老之學是繼儒、墨、楊、法之後興起於齊國的重要學派,正因田齊政權的支持,黃老之學在齊國“勢若長虹”。慎到、田駢、接子、環淵、申不害、鶡冠子、文子皆學黃老道德之術,且著述頗豐,《黃帝四經》、《管子》、《田子》、《蜎子》、《宋子》等等一大批著名黃老道家著作。

稷下學宮與田齊政權相始終,隨着齊國的滅亡而消亡,存續約150年,稷下學宮消亡後,黃老之學流散各地,黃老之學的傳承者張良、曹參等協助劉邦獲得最後的勝利,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造就了"文景之治",爲漢武帝劉徹的全盛時期打下了基礎,被認爲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