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最讲究传承的,“传统”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使用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可能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不断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的书画艺术则以他独特的方式进行着文化的传承。中国书画与西方绘画除了在工具和材料上的区别以外,最大的区别就是落款、题跋和钤印。落款、题跋和钤印既能让我们知道作者是谁,又能告诉后人这副作品都经过谁的手收藏过,有怎样的故事,这就使得书画就成了文化传承很好的载体。

其实,在宋朝之前,画家是少在画面上落款留名的,后来逐渐有了这个习惯,也是用小字写在很隐蔽的地方,一般人很难注意到。真正敢在画面上光明正大留下文字的人还是宋徽宗赵佶,他的“天下一人”虽然“瘦金”,但是,也颇具唯我独尊的气势。宋代文人画的兴起,真正让诗书画印统一到一起,成为一种具有丰富表达的艺术形式,一直传承到今天。

赵佶花鸟画上标志性的落款

要说在画上题跋的最高境界,那还得说爱新觉罗弘历,就是后人称为“毁画狂魔”的乾隆皇帝。他题跋之所以能达到最高境界有两个条件不能少,第一,他有能力收集历代名人书画;第二,他喜欢写诗,据说一生作诗4万余首。

有一次,乾隆得到一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来证明不是原作),没事就在上面题诗钤印,最后这幅画就成了下面这样,乾隆就像做填空题一样,填满了所以空白之后,就在不空白处挤缝,再看这幅画时,已经是阴云密布了。

被乾隆题花了的的《富春山居图》局部

乾隆题画也不是瞎题,毕竟乾隆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题画诗往往都是自己对画面和作者的理解,力求诗能贴切并升华画的主题和意境。在唐伯虎人物山水册中有一副《芦艇》,乾隆题诗:“水浅无妨且泊之,西风明月荻参差,最欣逸士诗中画,貌得郎中画里诗”。前两句主要是画面景色的描写,后两句就是自己情感的抒发。

乾隆题诗的唐寅作品《芦艇》

乾隆是个很务实的人,他的做事准则是在其位就必须谋其事,当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他对官员们的隐士思想很是反感,不但是当朝的官吏,古人他也不放过。

文徵明《琴鹤图》落入乾隆手中,画中画的是主人在山中隐居,门前有白鹤驻足,一位朋友携带着琴前来拜访。文徵明自己题诗:“流水高山堪寄兴,何须城市觅知音。”诗中说在高山流水之间,有此雅兴,干嘛还往城市里跑。而乾隆对此颇为不屑, 题诗:“萧斋绿树盖重阴,家事无他鹤与琴。”很明显他是再说,这就是个大宅院,这人在家闲的没事干就弹弹琴,最多就是说明主人家世显赫,生活富裕。对文征明的隐士意趣完全置之不理。

文徵明《琴鹤图》

这还不算完,在文征明《松荫听瀑图》中,乾隆也作了一首七言诗。诗中写道:“为爱泉声涤垢思,不簮不履坐厜㕒。山庄曾学斯人听,却愧中涓供奉随。”(《御制诗》三集卷十二)诗中乾隆是非常反对拿着朝廷俸禄,掌握着权力不为百姓办事,只想自己闲情逸致的隐士思想。由此看见,乾隆题画除了赞叹、抒情还有与古人思想交锋的一面。

除了像乾隆一样在画面上找地方盖印题诗,大多数人都是知道先来后到的,一般都是在欣赏完了,将感想写在旁边,地方不够了就接一块纸继续,而且有些古人写字画画还要专门留出一块白纸,就等你来提跋呢。

题跋还能提升作品价值,如果题跋人也是很有来头的,即使是无名之作,价值也会因为大V点赞瞬间飙升。苏轼的《寒食帖》上黄庭坚的题跋就比较有意思,黄既感叹苏的书法水平之高,又表现出不服之气。

黄庭坚为苏轼《寒食帖》题跋

经过时间的洗礼,一幅书画作品在不同人手里流过,因为不断有人加入自己的感受和墨迹,每个阶段都呈现不同的面貌,每一次题跋钤印都相当于对作品的又一次再创作。所有的传承都记录在每一次题跋中,给我们这些后学提供了清晰脉络,一幅书画几乎就是一部书画断代史,读懂了书画题跋对我们学习创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就如同现在的经典点评比内容更有吸引力一样,书画题跋也有着很多经典之作。

书画提跋对书画鉴定也有帮助,这也是书画造假一定要把牛人大V提跋一并都造了,否则一眼就被人看穿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