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与书法之争。‍

关于写字与书法的区别,一直以来都是“专业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书法爱好者基本上不把书法与写字区别开。他们更愿意从广义上去理解和接受书法,把所有为写字而写的字都称之为书法,所以,教孩子怎么把字写好的课外班就叫书法班,而且这样的叫法大家都能明白,你要是叫他写字班,却没有叫书法班好懂,大众显然已经普遍接受了这个概念。

对于写字,我们是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的,只要爱好书法,拿起笔就可以写。书法爱好者不会把他们写的字和艺术牵扯在一起,他们只是拿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社区街道,甚至农村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书画小团体,自娱自乐,自己举办展览,也很开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不就是大家都有共同的爱好在一起玩儿玩,纠结那么多干嘛?

然而所谓专业的书法家却不这么认为。不知道是出于要保持自己优越感的考虑,还是自己真的就比书法爱好者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看不上书法爱好者书写的文字,他认为那是写字,不是书法。甚至有的人强调,书法不一定要能认出来,好看和识读性并不是书法的必要条件,而是要把书法的表现放在第一位,而把书写内容放在其次,甚至更次,至于写什么无关紧要,只要我的线条有表现力,作品有视觉冲击力,足够标新立异,那就是好书法。

‍书法为什么不能离开写字?‍笔者认为,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自己生存的土壤,都有它的文化基垫,离开了这个文化背景,就什么都不是。书法也是一样,书法脱胎于汉字书写,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个不假。但是,如果脱离了汉字书写,甚至放弃了书写内容所传达的信息,完全流于一种形式,那和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又有什么区别呢?

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为什么几千年来就几条墨线的变化,却能成为极具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呢?其原因就是除了笔墨和字形变化以外,它所书写文字内容已经成为整个书法作品的一部,文字中蕴含着的中国文化精髓才是支撑起书法的脊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写“宁静致远”、“室雅兰馨”,而不是随便写几个字;为什么我们爱写古诗、爱写毛泽东诗词?因为我们需要将文字所传达的情感、意境与我们的书写结合起来,这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古人的书写是以记录、交流和认读的实用性为目的的,后来才逐渐成为以艺术活动为目的的书写,当他们自觉的把书写当作一门艺术的时候,他们所书写的内容,也一并成为这件艺术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表音文字不能发展出书法这样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只有我们的汉字,这种由象形文字发展来表意文字可以作为书写内容,最终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刻意义,同样一个字符,中国的一个字符可以表达很丰富的内涵,而西方的一个字母,却只能够传达一个音节。当我们放弃了文字内容的表达,而直接用图形表达,即便你是用笔墨纸砚作为工具材料,所书写的作品和写字母,又有什么区别呢?

即使是我们平常很难认读的草书,也有着它固定的草法,是有标准的,不是无法认读,只是你不懂得草法,也就不明白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当然,也有可能是书写的人不懂草书,只是在写连笔字,草书不是简单的连笔字,这也是判断一个人写的是草书水平的方法。如果有人和你说,你不认识,那是因为这是书法艺术,它和写字不一样,那么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他是在忽悠你,或者他自己都没弄明白,书法的内容,应不应该被认读。

放弃认读的书法艺术,其实就是,离开了它的母体,独立生存,而这种生存,和西方绘画中的流派、主义一样,在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最终消亡。

为什么西方的文化艺术都是不断的变化,推倒重来,而中国却能一直延续至今。除了历史发展的各种原因之外,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很重要。蒋勋老师在《汉字之美》这本书中提到:图像思考也是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系因的分析能力,可能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不同走向。而这种图形化的思考,已经在从古文字转变到现代文字过程中,被内化在汉字当中。因此,汉字成为了既有图形感,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字,是对自然事物高度抽象后形成的,这和西方所谓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抽象(因为没有具体形象而显得抽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抽象。

​所以书法离开了汉字,就是死路一条。即便这些无法辨认的所谓书法,能一时激起人们的视觉新鲜感,其所能传达的思想内涵,却远远不如能够认读的汉字那么丰富。再者,因为他表达的不确定性,也无法界定它是书法、绘画,还是其他?这样的书法,事实上,已经不再是书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