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就是金本位的初型,君士坦丁一世利用黃金作爲貨幣,保住了上流社會和軍人的購買力,但基層老百姓卻繼續受通脹煎熬。羅馬貨幣便士在屋大維時期每枚含銀量高達95%,到公元117年圖拉真時期(羅馬國力最頂盛時期),每枚便士的含銀量下跌至85%。

金本位的初型

君士坦丁一世首先向國家參議員和貴族新增稅收,需以黃金支付;而政府公務員和軍隊的薪資,政府則付以黃金。需付以實金作繳稅者,假如手上沒有黃金,便需要在市場上以市價買入黃金。這就是金本位的初型。

羅馬帝國,是歷史上鮮有的鼎盛帝國。在全盛時期,羅馬帝國的版圖西起西班牙,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爲帝國的內海,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羅馬帝國的強大,在於透過軍事侵略去獲得資源,特別是羅馬帝國的頭200年裏,國家經濟相對穩定,國家武力也比較強盛。可是問題慢慢來了:軍隊需要長期維持巨大開支,那歷代的羅馬君王是如何算好盤賬的?

一個解決巨大軍費負擔的辦法,是實行貨幣貶值。羅馬貨幣便士在屋大維時期每枚含銀量高達95%,到公元117年圖拉真時期(羅馬國力最頂盛時期),每枚便士的含銀量下跌至85%。到公元193年塞維魯時期,每枚便士的含銀量從81.5%分階段貶至只有54%。而且,不單是含銀量下跌,每枚便士的平均重量也相應減少。塞維魯死後,大兒子卡拉卡拉繼位。

在便士含銀量下跌下,物價自然上升,繼而產生通脹。這個通脹,並不是單純貨物的供需改變,而是錢的含金量少了(或灌水量多了),購買力自然下跌。卡拉卡拉不但將便士的含銀量下調至51%,而且還新增一種法幣——安東尼銀幣。

一枚安東尼銀幣法定等於兩枚便士,每枚安東尼銀幣含銀量只有52%,但直徑一般只是便士的1.5倍(所以購買力也是便士的1.5倍)。人們一般會將含銀量較高的舊幣收起,讓較劣質的貨幣流通在市場。通脹自然有升無減。

羅馬帝國的金幣含金量也陸續減少。屋大維時期,45枚金幣等於1磅黃金,到公元238年馬克西米努斯一世時,已經貶值至72枚金幣纔等於1磅黃金。羅馬帝國進入動盪不安的第三世紀,內戰連綿加上外族入侵,令羅馬帝國開始走向衰退。至公元268年時,羅馬便士的含銀量只剩0.5%。

一直到公元284年,戴克裏先才爲羅馬帝國帶來穩定。爲了打擊通脹,戴克裏先決定重新加註金銀幣的含金量,比如將金幣從72:1的比率提升至60枚金幣等於1磅黃金;並且重新推出含銀量達95%的銀幣。可是由於優質貨幣佔整體貨幣流通量太少,所以同樣這些優質貨幣一進入市場便被人儲起,繼續讓劣幣流通在市場中。

之後,戴克裏先推行限制最高價格法,規定貨物價格不能超越最高限價。可是由於規定價格低於生產成本,導致市場上貨物供應嚴重減少,市場交易流到黑市進行了。在這期間,羅馬帝國的通脹率增長100%,戴克裏先的貨幣和經濟改革以失敗終結。

其後,君士坦丁一世於公元324年再次將羅馬帝權集於他自己手裏後,再次推行貨幣改革。他重新推出金幣,比例爲72:1(較戴克裏先時期又再貶值了),但是這次有些不一樣。

君士坦丁一世首先向國家參議員和貴族新增稅收,須以黃金支付;而政府公務員和軍隊的薪資,政府則付以黃金。須付以實金作繳稅者,假如手上沒有黃金,便需要在市場上以市價買入黃金,如果沒能力購入黃金,便只能等待財產被政府充公。這就是金本位的初型,君士坦丁一世利用黃金作爲貨幣,保住了上流社會和軍人的購買力,但基層老百姓卻繼續受通脹煎熬。

這也是爲什麼黃金自古以來便被視爲最硬的貨幣,因爲黃金的供應量相對稀有,而且具有貨幣的流通性、廣泛認可性和購買力穩定性,特別是在動盪時代,往往較容易讓人接受。(李岡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