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继位后勤于政事,生活节俭,也算的上是年年轻有为的皇帝了。但他并没有挽救衰败的明朝,崇祯继位时,国内难民起义不断,而关外清兵虎视眈眈,明朝也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之下。

崇祯为了整顿内政,平息民愤,更是为了报仇雪恨和独揽大权,借着满朝文臣武将“倒魏”怒潮,迅速而彻底的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一系列处置让当时黑暗的朝政得到了一线光明,也让他赢得了贤明之君的颂扬。可就在17年后,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城时,崇祯却秘密下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并将其厚葬在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能够一声不响的铲除魏忠贤,一直都是崇祯自我得意的一件事。可在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时,崇祯没有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守城上,居然还有闲心去做一件与守城无关紧要的事情。崇祯在国破人亡的绝望之时,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对魏忠贤的看法,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还出乎意料的为其收集遗骸,修坟厚葬呢?

明熹宗临死前还专门嘱咐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明熹宗在生命最后时刻还给予魏忠贤如此高的评价,虽然有个人感情的存在。但主要是他认为魏忠贤在处理“大事”上清醒和果断。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凭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势力时,打压异己,专擅朝政。他有着残忍歹毒,祸害天下的罪恶一面。但至少他在追求个人利益之时还是会顾忌到国家利益的。

反观魏忠贤死后,崇祯起用了倡导儒家思想的东林党人,但在国内动荡,边关危急之时,这帮文人做了什么呢?李自成杀向北京时,国库空虚,甚至连士兵的粮饷都发不出来了,崇祯厚着脸皮跟大臣们借钱,但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财产和前途焦虑不安,没人为朝廷着想。

在后来清兵来袭时,杨嗣昌曾提议跟清兵义和,马上被东林党人的口水淹死,怎能跟夷狄议和?这不是丢祖宗的脸吗?再比如李自成蜂拥来袭之际,崇祯曾考虑迁都南京,但大臣们不敢表态,谁都怕负责,最后炒作一团,结果被李自成一锅端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前5天,这时崇祯大势已去,在绝望中听到曹化淳所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之后,他才明白皇兄明熹宗在弥留之际的嘱咐了。魏忠贤结党营私、罪大恶极,固然该杀,可是有他在时,或许东林党文人也不能一家独大了,国家也不至于如此了。这才有了崇祯自杀前“”诸臣之误朕”的遗言了。而崇祯在国破之前,收葬魏忠贤遗骸,是对皇兄明熹宗的愧疚,也是对满朝文武大臣的失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