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安岳周围的群山上,遍布了十万余尊摩崖石刻。千百年来,这些佛像安静地等待着一次相遇。

华严洞

安岳石刻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兴于唐朝,在石窟艺术发展史上居于“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窟”的重要地位。这里的石窟造型多为中国石刻成熟和鼎盛时期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艺术价值。造像多为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同时又不乏精细华美的宋代特征。

毗卢洞,着迷于“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

毗卢系梵语,意为“清净法深”。说起安岳毗卢洞,最出名的莫过于紫竹观音。这尊独特的观音雕像还有另一个美丽的名字——水月观音,它被英籍著名女作家韩素英称之为“东方维纳斯”。

紫竹观音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观音形象大多都是正襟危坐,十分庄重的,而眼前的紫竹观音高达三米,悬坐于峭岩石窟之中,跷起右脚,姿势可谓潇洒自如。它上身着短袖薄纱,下身穿长裙,头戴华丽的镂空贴金花冠,背倚紫竹和柳枝净瓶。风流倜傥的紫竹观音突破了观音造型定局,体现出宋代摩崖造像的审美追求。

毗卢遮那佛

柳本尊十炼窟

毗卢洞中另有一组规模宏大的造像,即柳本尊十炼修行图。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宛若一本刻在岩壁上的连环画。主尊毗卢遮那佛居于窟正中显要位置,面部圆润,慈眉善目,颇具佛祖风范。

剜眼(左)立雪(右)

第一炼指,第二立雪,第三炼踝,第四剜眼,第五割耳,第六炼心,第七炼顶,第八舍臂,第九炼阴,第十炼膝。构图严谨,通俗易懂,通过柳本尊十种苛苦修行以宣扬密宗教义。

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内穿甲胄,外披战袍,腰束銮带,手握剑斧。他们立于石窟口左右两侧,有警示佛法重地神圣不可侵犯之意。

千佛洞

供养人群像

在紫竹观音造像旁,还有一座千佛洞极具观赏价值。虽称千佛,但其实所造之像并不是佛,而是供养人。所谓供养人,是指那些捐赠钱财、修缮大佛的人。他们各居一小圆龛内,风格统一,却又神态各异。

布满青苔

打瞌睡

仔细观察这些供养人石刻,有的仪态端庄,有的虔心礼佛。最独特的是有两尊竟然打起了瞌睡,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好奇为何会有如此与众不同的石刻出现,难道是含什么特殊意义么?

华严洞,游历安岳最大的一个石窟

华严洞位于安岳县城东约50公里的石羊镇,这里拥有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华严道场”摩崖石刻造像。在山巅岩壁上有大小二窟,分别是开凿于北宋时期的华严洞,以及开凿于南宋时期的大般若洞。

华严三圣像

步入华严洞,华严三圣趺坐于莲台之上,中坐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是文殊、普贤。毗卢佛头戴宝冠,身穿袈裟,面颊丰润,双目半睁,手做法指,仿佛正在讲经说法。而两侧文殊、普贤,则身穿通肩袈裟,胸前缀饰璎珞,面目慈祥端庄,分别盘腿安坐于青狮、白象背上,精美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左侧菩萨像

右侧菩萨像

左右两侧十尊菩萨充分展现了北宋造型艺术风格,每尊皆仪表堂堂,面目清秀。服饰柔和飘逸,线条行云流水。尤其是左侧菩萨像居于正中的辨音观音,头披白纱,酷似古代绝色佳人,据说这座观音是工匠按照自己心上人形象雕刻的,因此格外走心。

摩利支天

右龛内刻摩利支天,三头八臂,中间二手呈禅定印,另有六手各执日、月、法铃、仙绳等法器,把住洞门,守护法场。

大般若洞

小洞名“大般若洞”,需走上一段昏暗的木梯方可到达。洞正中立有释迦牟尼佛,慧眼微闭,体态丰满,被称为安岳最可爱的一尊佛像。可惜左右侧十八罗汉和阿难、韦陀的头被盗,仅存身躯供人遐想。

卧佛院,欣赏盛唐时期最大的左侧卧佛

位于八庙乡的卧佛院环境幽静,湖水潆洄,巨大卧佛因罕见的侧卧方向而闻名。根据佛教侧卧佛仪轨,本应该是首北右胁、枕手而卧,而安岳的这尊佛却是头东脚西左侧卧。

释迦牟尼涅槃图

此摩崖造像乃释迦牟尼涅槃图,全长23米,堪称唐代全身石刻卧佛精品之作。在卧佛身后,还刻有说法图,表现了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场景。弟子、菩萨、神王、力士像等,面部表情各不相同,有的悲戚,有的虔诚。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祖嘴角微微上扬,略带笑容,抛弃了一切世间烦恼,静卧于极乐世界。

南崖造像区

卧佛对面的岩壁间,分布着众多初唐和盛唐时期的摩崖造型龛,内容多为“释迦说法图”。我们一行人有幸进入窟中,一睹宝贵文物真容。

来自唐朝的简体字

在卧佛沟有保存较好的十余座经文窟,佛经字体大小为1-2厘米,多是唐楷,主要经目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大般涅槃经》等。历经岁月洗礼,字迹尚比较清晰,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来自唐朝的石刻经文,竟然已经出现了大量简体字,此现象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千手观音(左)宝箧印陀罗尼经幢(右)

龛中的十一面千手观音立像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六只手臂为浮雕外,其余千手全部阴刻于佛龛后壁,下方还有穷鬼、恶鬼等待施舍,极具想象力。五代时镌刻的经幢,雕工精细,装饰华美,实为佳品。

圆觉洞内与“一佛二菩萨”不期而遇

圆觉洞在紧邻安岳县城的云居山上,交通相对方便,因此也是游客较为集中的一处景点。圆觉洞造像分布在云居山南北两侧,可谓各有千秋。

净瓶观音

北崖石窟造像区的佛龛,凡是位置较低的均因“十年浩劫”而遭严重破坏。而位置较高的巨型佛像却幸免于难,包括“一佛二菩萨”,即净瓶观音、释迦牟尼佛立像,以及莲花手观音。安岳石刻总会让人耳目一新,首先看到的净瓶观音竟然不举瓶或托瓶,而是左手提净瓶,右手执杨柳枝,两脚踩并蒂莲花,用甘露拯救苦难众生。

飞天浮雕

净瓶观音左侧壁顶有一处飞天,因所处地势高而得以完好保存。飞天群带飘逸,行若流云,动静自如,给人以无限美感。

圆觉洞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圆觉洞内十二座菩萨的佛头均被盗或遭到破坏。虽然后人对佛像进行了修复,但却总显得头身比例不够协调。

释迦牟尼佛立像

按照佛教仪轨,佛像一般均应采用正面,以显庄严。然而,圆觉洞内的释迦牟尼佛立像再一次打破了常规,佛的整个头和身躯略向右倾,面带微笑,双目俯视,正好与窟右侧下方的弟子迦叶目光相对,显得十分亲民,瞬间拉近了佛与人之间的距离。

莲花手观音

莲花手观音以手持一朵莲花,目光悠远,以仪态万千而著称。安岳石刻还善于利用一些科学原理,比如莲花枝与服饰的连接,既减轻了巨石重量,又给人以和谐之感,达到了美学与力学的交融与统一。

千佛龛

南崖石窟造像区多属五代作品,即由唐到宋的过渡时期,历史短暂而动乱。该区的雕刻内容比较庞杂,以小龛为主,加上风化与人为破坏等原因,论壮观确实不及北崖。尽管如此,南崖部分龛内增添了民间世俗题材,倒是颇具看点。

毗沙门天王龛

在佛教四天王天中,毗沙门为北方的多闻天王,由于乐善好施,他又被称为“财宝天王”。正是由于这个特殊的原因,毗沙门天王龛才没有在动荡岁月中遭到破坏,人们猜想当年的红卫兵也不想轻易断了自己的财路。

地狱变相龛

而地狱变相龛则更有意思,完整展现了古代司法系统。龛正中主像为地藏王,其金刚座下方有一面圆镜,正在“播放”受审判者的罪行,以作佐证。原来这些雕刻是根据佛教《盂兰盆经》宣扬因果报应,内容是将此人生时滥杀猪羊、不敬三宝,死后在地狱受报的情景。

结束了两天的安岳石刻之旅,徜徉于历史文化的长河,收获颇多。其实参观旅游和文物保护这两件事是有矛盾的,当这些艺术精品穿越悠久的年代,以不够完美的形象与今人对话,难免唏嘘不已。无论如何,愿眼前所见可以存在得更长久一点。

旅游贴士

1.安岳石刻的各个景点较为分散,比较适合自驾游。

2.石窟内均采用自然采光,建议在白天光线较好的时段进行参观为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