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又稱“象碁”、中國象棋,是我國的傳統棋類益智遊戲,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直到今天仍廣受歡迎。

象棋中的每一類棋子的名字,都能在秦漢的歷史背景下找到原型,然而,唯有“炮”卻讓人疑惑。衆所周知,火藥是在宋代才被髮明出來,而裝載火藥的火炮被運用於戰場,更是宋末元初纔有的事,爲何先秦時期的象棋,卻已有“炮”這一棋子?難道是“穿越”了不成?

對此,人們提出了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象棋也並非一成不變的,這種遊戲在古人的手中同樣也經歷了變革,而“炮”就是在宋朝以後才新加入棋盤的棋子。

另一種可能性似乎更讓人信服,那就是象棋中的“炮”並非指後來的火炮,而是另有所指,即投石機。這種說法也經得起歷史的考究,戰國時期中原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就已提及了投石機,並有這樣的記載:“飛石十二斤,爲機發,行二百步”,即當時的投石機能將2.7公斤的石頭髮射到280米距離之外,可見威力相當驚人。

後來,投石機在智慧的中華民族手中繼續發揚光大,到了漢代,投石機已經被古人安裝在了大型船隻上,在海戰中體現出巨大的威懾力。東漢末年,華夏大地動盪不安,羣雄並起,諸侯之間的戰爭也刺激了軍事技術的發展,譬如梟雄曹操就改良了投石機,可謂當時的一大科技進步。

投石車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大戰官渡。袁紹軍隊搶佔了先機,在曹營前堆建了一座小土山,並於土山上修建木質櫓樓,櫓樓中駐紮了大量弓箭手,想要以居高臨下的優勢打擊曹營。曹軍一開始也以弓箭還擊,奈何敵人在上,己方在下,弓箭大戰絲毫佔不了便宜。後來曹操冥思苦想,終於提出了通過改良投石機進行反擊的妙計。

要知道,傳統的投石機非常笨重,只能固定在一個特定位置使用,要想移動,得耗費大量時間拆卸;移動到下一個地點,又得重新進行組裝才能使用,很是費時費力。曹操命人在投石機的下方加設了底座,並在底座兩邊安裝了輪子,“木訥”的投石機從此具備了機動性,可隨處走動,突破了限制,投石車誕生了。

利用投石車,曹操最終贏得了官渡大戰的勝利,順道統一了北方。

後來的南北朝時期,曹操發明的投石車規模被不斷提升,唐代有專門的部門對投石車的尺寸、材料和“彈藥”都有嚴格的規定,投石車在戰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到了五代時期,投石車的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開始結合燃燒物一起使用,戰爭中常出現攻守雙方用投石車“對轟”的局面。

後來南宋與蒙古之間的襄樊之戰,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投石機對戰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爲了這次戰役,忽必烈準備了五年,將全新的投石機投入了戰鬥,而這種“回回炮”很可能出自阿拉伯人對中國投石機的改造。當時,投石機在中國已出現上千年,但一直都以人力驅動,效率不高。而“回回炮”,是一種利用了槓桿原理的投石機,其一端爲炮彈,一端配重物,使用時先以人力或獸力下拉炮彈端,同時使配重端上升至高處來蓄能,發射時,只需放開槓杆使配重端下墜,炮彈就能同時上升並被投射出去。

“回回炮”的使用令宋軍的守城更加困難。這種利用了重力勢能的投石機,比中國傳統投石機威力要大,最終轟塌了宋軍的一道道防線,加速了南宋的滅亡。後來隨着火器的發展,使得投石機漸漸淡出歷史舞臺,但投石機作爲最早的“炮”,卻至今仍活躍在“楚河漢界”的兩端。

陳金峯 薦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