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多拉維拉遺蹟中發現的水渠、道路等結構遺蹟說明,這座城市與印度河流域文明其他城市遺蹟一樣,都是規劃性、計劃性很強的城市,而且,這裏還有一些獨特之處。而早在上世紀20年代,在巴基斯坦地區的印度河流域被相繼發現的摩亨約·達羅、哈拉帕等遺蹟,充分證明了公元前2500~前2000年期間,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鼎盛時期是真實存在的。

與摩亨約·達羅遺蹟、哈拉帕遺蹟比肩的古代都市遺蹟

印度古吉拉特邦,西邊與巴基斯坦國境接壤、南邊面朝阿拉伯海。該邦的西北部被廣袤平坦的卡奇沼澤地所佔據。這片沼澤地含鹽量較高,每到8~9月的季風季節時就會因水澇使得沼澤地水量充沛,而到了旱季由於水分蒸發則會變成陸地,且陸地表面被鹽的結晶所覆蓋,看上去如同一片白茫茫的雪原,十分美麗。

這片沼澤地中有一座名爲卡第路的小島,島上有着解開印度河流域文明之謎的關鍵鑰匙——多拉維拉遺蹟。

這座遺蹟是最近幾年才引起世人關注的。遺蹟的發現時間在1967年,直到1989年纔開始正式的發掘調查工作。而早在上世紀20年代,在巴基斯坦地區的印度河流域被相繼發現的摩亨約·達羅、哈拉帕等遺蹟,充分證明了公元前2500~前2000年期間,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鼎盛時期是真實存在的。

多拉維拉遺址復原圖(公元前2000年左右)。或許曾經的要塞周圍蓄滿了水,河川水量豐沛,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富饒景象。

多拉維拉遺蹟的發掘工作由印度考古局負責,屬於國家性質的工作,多年來一直禁止國外媒體進行採訪報道,直到2000年才解禁。

被發現的多拉維拉城整體由外牆包圍着,東西長781米、南北長630米。城市被劃分爲幾個區域,南部區域的宏偉要塞可能是統治者的居住地。要塞東西走向達151米、南北走向118米,由厚度約10米的牆包圍着。

遺蹟所屬時代據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整個遺蹟的規模堪比摩亨約·達羅遺蹟和哈拉帕遺蹟,基本可以斷定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古代城市遺蹟。

未知的印度河流域文字

從多拉維拉遺蹟中發現的水渠、道路等結構遺蹟說明,這座城市與印度河流域文明其他城市遺蹟一樣,都是規劃性、計劃性很強的城市,而且,這裏還有一些獨特之處。

多拉維拉中發現的印章。這上面也刻着神祕的印度河流域文字(多拉維拉考古學博物館藏)。

北門臺階下的地底,發現了由類似石膏的物質製成的印度河流域文字的臨摹品。

與摩亨約·達羅遺蹟不同,多拉維拉遺蹟最主要的要塞部分並不是磚造的,而是用切成方形的石塊堆積建造而成的。

要塞中還建有幾座大門,北門面對着廣場,可以眺望城市大半部分,據推測可能是城市的正門。從北門內側的石階一下來就能發現“印度河流域文字”,似乎可以從側面印證這一點。

這些文字不是雕刻在石頭或者木材之上,而是用類似石膏的物質做成的。地面還殘留着木板的痕跡,或許這些文字曾經鑲嵌在匾額之上吧!

發現的文字共計9到10個,每一個字都高30釐米,寬27釐米,尺寸都很大。遺憾的是,這些文字的意思還沒有被解讀出來。目前已發現的文字都是被刻在印章上的,從內容篇幅來說極其短小,也沒有發現像埃及羅塞塔石碑那樣的,用不同的古代語言分別記載的文物,可以用於解讀文字意義的線索少之又少。不過有人猜測這些文字記載的可能是城市的名字、王室、崇拜之神的名字。

無論這些文字記載的是什麼,往昔,沐浴在明亮陽光下的牌匾高高懸掛在城門之上,歡迎着到訪城市的人們(爲保存這些印度河流域文字,它們被埋回了原處)。

建造在要塞內外的蓄水槽和人造池

在要塞的南側有着城市建築,那就是直徑4.1米的石造井,堪稱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井。井的上方有繩索留下的痕跡,昭示着這裏曾經是取水地。其實“多拉維拉”就有“白色水井”的意思。

要塞中殘留着的神祕石造物,是住房的柱子。

更有意思的是,水井的上端還設有孔洞,從井中打上來的水通過這些孔洞,流向下方建造的水道。

那麼這些水道通往哪裏呢?答案是要塞中的兩個半地下式的蓄水槽。

流向這兩個儲水槽的水,並不單單作爲生活用水在使用。據推測,蓄水槽主要是向沐浴場供水。這裏說的沐浴並非出於衛生上的需要,而是用於洗去沾染在身心上的罪孽,是宗教形式上的沐浴。現代印度人也保留着這種習俗,類似於日本的一種神道儀式——襏濯。這樣看來,這座要塞很可能就是一座神聖場。

水渠結構遺蹟。可以推測出整座城市水道配置完善,是一座規劃性極強的城市。

要塞北門遺蹟中殘存的門柱基底

其實在要塞的外部也發現了蓄水槽。位於要塞東面的蓄水槽,南北長70米,東西長24米,深達7.5米,是基於巨大的岩石層建造的,從規模上來說,稱之爲蓄水池更爲貼切。在要塞的南面也有大大小小數個泳池般的蓄水池呈東西方向排列着。據說在要塞的西面也有蓄水池。也就是說距今4500年前的多拉維拉城,彷彿是漂浮在滿溢着水的人造池之中。

大量的水取自何處

那麼,將多拉維拉包圍在其中的大量的水究竟來自哪裏呢?如果完全依靠水井,那必須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量纔行。

要塞內部建造的沐浴場遺蹟。這裏的水可能是從巨大的水井引過來的。

多拉維拉所在的卡奇沼澤地是半乾燥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260毫米。如今雖然有河水流經遺蹟的北面,平時卻是乾涸着的,每年只有雨季時,降水達到暴雨的程度,河水纔會流上2~3天的時間。

要塞內部巨大的水井,據說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之最。

即使是在公元前2500年的時期,多拉維拉的氣候與今天也沒有太大的區別,也就是說周圍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河流,也幾乎沒有降雨,在這樣乾燥的土地上,該如何儲存這麼多的水呢?

有觀點認爲:當時人們將每年出現數日的河流的河水阻斷,使其流向蓄水池;或者正是爲了將雨季時降下的珍貴雨水儲存起來,多拉維拉的人們才修建了蓄水池,並巧妙地圍繞着水道,研究出了最大限度活用水的管理體系。

這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若是這樣,接下來的問題則是,他們爲什麼偏偏要住在這片雨水稀少的乾燥地帶呢?爲什麼不遷往更容易得到水的土壤肥沃的地區呢?

流經沙漠的薩拉斯瓦蒂河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指在印度河流域發展的文明。像摩亨約·達羅和哈拉帕這樣具有代表性的遺蹟,的確都處在印度河沿岸。

多拉維拉遺蹟則位於遠離印度河的地方。在古吉拉特邦內,除了多拉維拉遺蹟,還有一些可能屬於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的遺蹟,也都位於遠離印度河的地區。然而在這片地區並沒有發現可能是印度河支流的河流。

在遠離印度河的地區,有着許多印度河流域文明遺蹟……這說明了什麼?

關於河流,在印度還有這樣的傳說。

“過去,在印度的西北部地區,有一條不爲人知的滔滔大河與印度河並行……”

要塞外部東邊發現的人造池(蓄水池)的構造遺蹟

薩拉斯瓦蒂河,又被稱作克格爾·哈克拉河,源頭在喜馬拉雅山脈西南部,流經如今已經變爲沙漠的地帶,最終注入阿拉伯海。今天,已經找尋不到這條河的蹤跡了,不過據說如果仔細觀察衛星照片,可以清晰地辨認出已經乾涸的河流的流跡。

要塞的石牆,充滿着4000年曆史的厚重感。

如果真的存在這條大河,那麼多拉維拉所在的卡奇沼澤地應該就位於這條河的河口附近。在薩拉斯瓦蒂河豐沛水源的灌溉下,昔日的多拉維拉才得以繁榮興盛。

在印度史詩《梨俱吠陀》中也稱薩拉斯瓦蒂河爲從天而降的聖河。這條聖河原本是水與豐收女神薩拉斯瓦蒂神格化的結果(“薩拉斯瓦蒂”的原意是“裝滿水”),並且作爲辯才天女也被引入到佛教教義中。

印度河流域文明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開始衰敗,多拉維拉也逐漸變成了廢墟。而雅利安人開始進出中亞,他們所代表的VEDA文明開始萌芽。也就是說曾經屬於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民族,與現在的印度人完全不同,他們並不是雅利安人。

(上下)從要塞外部南側發現的巨大蓄水池構造遺蹟。由於有着許多獨特的傾斜構造,被認爲可能是爲了使儲存的水從西向東流淌而設計建造的。

毗鄰薩拉斯瓦蒂河的多拉維拉,印度人民的祖先們所崇拜的水神,會不會就在這裏呢?包圍着城塞的蓄水池,也許就是百姓和參拜者們的沐浴場。甚至可以說,整座城池其實就是“水神殿”吧!

那刻在正門匾額之上的文字,或許飽含着人們祈求豐收與身心純淨之念,也是水之女神的名字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