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近代音乐教育家,也是书法篆刻家,曾担任5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院前身)。他为近代音乐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书法篆刻成就也深得齐白石、郭沫若、徐悲鸿等大家的推崇,被称为“以占卜文字入印的第一人”。

杨仲子

杨仲子(1885—1962),亦名杨祖锡,号粟翁。音乐教育家、书法篆刻艺术家。他幼承家学,熟读诗书,有较深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1901年考入南京江南格致书院,3年后出国留学,入法国贡德省大学理学院,同时自学音乐理论和钢琴。1910年,考入日内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音乐理论。其间,曾在伯尔尼大学音乐会上,演奏他所创作的乐曲《反对战争者之呼声》,表达了他对当时正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憎恶之情。

青年杨仲子

1918年回国,他响应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号召,入北京大学,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1920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文理学院、京师女子大学二部音乐系、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授。1932年,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28年更名。原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他被迫离职避居。1938年起,在重庆历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国立音乐院院长、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1947年在南京任全国音乐学会理事长、礼乐馆编纂、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任职。

杨仲子篆刻草稿

致力音乐教育

1920年夏,他回国后,立即投人到倡导音乐教育的行列中去。他与从德国学成归来的萧友梅等四处奔波,竭力请命,克服重重困难,于是年秋,开辟了我国第一个现代音乐教育的园地—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翌年独立为音乐科。后又演变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并任系主任兼钢琴教授。还先后任北大音乐研究会、北大音乐传习所钢琴导师,并参与北大管弦乐队的演出,以钢琴代替所缺声部,为20世纪中国第一个公演的管弦乐队成员之一。1925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改组为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系,任系主任兼钢琴教授。他身体力行,在兼顾繁重的行政事务的同时,亲自执教,往返于多所学校授课,劳尽心力。

1927年,北洋军阀政府以“音乐有伤风化,无益于社会人心”为辞,下令取消音乐教育。这种暴力强权,使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之萌芽遭严重摧残。对此,杨仲子联合音乐界同仁奔走呼号,经各方竭力维护,仅存北平国立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为维护初创的音乐教育事业,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撰文《质疑》向军阀政府提出质询,为中国音乐教育界请命。

徐悲鸿致杨仲子信札

1932年,杨仲子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他决意不在日寇手下工作。投敌的某些人一再劝说他出任艺术学院院长,均被拒绝。不久,他乔装打扮,离开北平,绕道香港越南,经云南、贵州到大后方重庆,任重庆白沙国立女子师院音乐系主任兼教授。从20、30年代的十多年间,他在传授西方音乐、建立中国音乐高等教育制度、倡导民族音乐等方面,建树良多。

杨仲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印人杨仲子

李路平先生在《沉浮与际遇——江苏篆刻60年文献综述》中写到:杨仲子篆刻因其妹夫胡小石之故,受李瑞清“求篆于金”一派影响,致力将甲骨、吉金文字融会贯通,旁引经义,探求古文字嬗递之迹,其修养亦深,出手不凡。早在20年代,杨仲子的篆刻就与齐白石齐名。徐悲鸿称他是“以占卜文字入印的第一人”。杨仲子喜以金文入印,章法错落有致,颇得齐白石的称道,徐悲鸿所用印章,大多出自其手。杨仲子曾自辑为《漂泊西南印集》、《哀哀集印存》及《怀沙集》,粟子广采遗印一百七十余方、名家题词,及杨仲子所书甲骨金文辑为《杨仲子金石遗稿》。

杨仲子“福慧双修”

杨仲子与刘半农、刘天华等、皆一时之交。教学之余,与书画篆刻名家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徐悲鸿、张大千、王梦白、寿石工等雅集于中山公园水榭,论艺谈心,书画之外,尤醉心於篆刻,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四十年间乐此不疲。

杨仲子“相见时难别亦难”印底1934

印文

印顶

边款一

边款二

边款三

卢沟桥事变发生,辗转移徙重庆,居青木关。时国事蜩螗,栖止难定,唯有诉诸金石,“哀故都之日远” “哀郢”“别时容易见时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印,皆当时之制。既得甲金之壮美,又含秀逸韵致,气格高古而风格独具。其妹夫、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有诗云:

丈夫失志凿山骨,火鸢贴贴风运斤。

弥天四海说雕篆,丁邓尽是畸零人。

杨子落南穷卖琴,竭来石上吐心音。

千城飞火嶕峣在,摩刃宁论上堵琴。

杨仲子“多情自古伤离别”

杨仲子于1946年为石学鸿印谱序文“吾人仅取法明清,似难脱前人窠臼,抗礼当代名贤。拨赵立汉应求之于殷契周金、秦权汉甓、匋简泉镜之间,质之云孙以为何如”。

郭沫若题其印集云:殷契周金秦权汉瓦,怀古幽情凝于一石;碧化苌弘赫其有赤,聪之无声中有霹霹。齐白石论人印少有认可,而1931年正月为其作白文“见贤思齐”一印系以跋:仲子先生之刻,古工秀劲,殊能绝伦,其人品亦驾人上,余所佩仰;又于五月齐白石为其作“不知有汉”一印,边款有“仲子先生刊印古劲秀雅,高出一时”之评。徐悲鸿曾说:朋辈中负才艺最广博者莫过仲子,仲子以化学工程师而专攻音乐及西洋文学、中国辞章,至于绘事金石乃其最晚出之绪,而精谙亦历史上之第一流。

杨仲子“哀吾生之须臾”

杨仲子与徐悲鸿

杨仲子在瑞士时与徐悲鸿等人过从甚密。徐悲鸿曾回忆:“1919年冬天,应杨仲子邀请,悲鸿曾去瑞士游览。这位才华横溢的杨仲子先生,当时在瑞士学音乐,他们的家就住在日内瓦湖的北岸。杨仲子先生因擅长金石书画,很乐于与悲鸿交往。在他的陪同下,悲鸿又一次领略了日内瓦湖山的秀美。”

徐悲鸿 杨仲子肖像纸本 水彩

杨仲子在瑞士学业有成,同时也获得了爱情。他博得了一位音乐同好的青睐和爱慕,她便是房东女儿英·詹妮(En.Jenny)。这位姑娘于1887年11月21日诞生在瑞士洛桑,她擅长西洋筝的演奏,亦能弹奏钢琴。对于音乐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并组成了一个美满的跨国家庭。1920年夏,杨仲子偕夫人回国定居,夫人从此使用杨燕妮作为中文名字。仲子夫妇育有一子,名小石。杨小石(1923-2017),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科的创建者和见证人之一,他主编的《英语修辞学》等著作为英语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探索和贡献。

徐悲鸿 杨仲子侧面肖像纸本 水彩

1928年9月间,徐悲鸿收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聘书,请他去担任院长。杨仲子时任音乐系主任兼教授,夫人燕妮任公共系法文教师,有了更为频繁的见面和交流。杨仲子先生聪明过人,专攻音乐,又精于书画篆刻,悲鸿所用的许多印章,大都出自杨仲子之手。

徐悲鸿《杨仲子全家福》

1928年末,徐悲鸿因为学校发生风潮,受到排斥、难施主张而准备去职南回,所以在离别前,想要为一直在异国他乡给予他照顾的杨仲子绘一幅全家福。徐悲鸿运用在欧学习的经验,以光影素描为基础,利用解剖学、透视学的方法,运用中西融合的方式,给这个中西结合的家庭描绘了一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全家福。

2018年7月 徐悲鸿《杨仲子全家福》油画 以1680万元成交

杨仲子指点京剧大师周信芳

1926年,周信芳赴北京演出,那次的演出盛况空前。杨仲子本是京戏迷,他几场戏看下来,发现周信芳在台上的演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一般观众并不能看出来。散场后,杨仲子即去后台见周信芳,提出建议。周虚心接受,邀杨仲子去全聚德酒楼吃烤鸭。席间,杨仲子又诚恳地建议周信芳要多看欧美经典影片,多借鉴西方电影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手法。周信芳深以为然。

京剧大师周信芳演出中

两年后,周信芳在上海演出《追韩信》时,有一场景为萧何一边读诗一边用肩背做由松到紧的动作,表现萧何感情的波动,观众从肩背的动作能够感受到萧何内心的变化。有一次郑亦秋与周信芳谈到这段表演,向他请教,周信芳说我这是从美国电影明星约翰巴里摩尔那里学来的……后来人们称赞周信芳背肩也会演戏,骨节里都灌满了戏……

京剧大师周信芳

1961年下半年,中央文化部及全国文联决定为周信芳拍摄一部彩色影片《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拍片持续了几个月,尽管年事已高的周信芳很疲劳,但也很兴奋。一日,多年好友田汉(时任全国剧协主席)从北京去上海开会,在一次酒宴上,他心情沉重地告诉周信芳:老友杨仲子已患病多日,恐将不久于人世。 当年物资供应紧张,周信芳特用侨汇卷购买了奶粉、肉松等礼物匆匆赶往南京,看望了重病中的杨仲子,令他甚为感动。1962年杨仲子辞世于南京,享年77岁。

杨仲子书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