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爱艺术的画家,应该正确把握艺术与名利的关系。艺术好了,名利自然来了,而不能反了,用艺术去追逐名利,结果很可能艺术没了,名利也没了。在信息如此快捷、交通非常方便的当今,如果有人要说自己被埋没了,一定是自己出问题了。在资本满世界找好艺术家的时代,耐住寂寞做好艺术是艺术家的根本。

白德松

80岁老画家白德松自然很明白这一点,在职时1988年开创了四川美院中国画系,可谓桃李满天下。然而,1998年退休后,他避开名利与喧嚣,回到四川老家龙泉故里,隐居东山菊篱,20年如一日专事翰墨,潜心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融合多种创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终成大家风范。在当今不多见、也很难能可贵。

日前,纤夫的足迹——白德松2018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将展览的名字定为“纤夫的足迹”。白德松说这源于他16岁考上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时看到的一段话。“我看见拉纤的人,他们总是埋着头,弓着腰,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朝着目的地走去。他们从不好高骛远,也不像一步登天,积累了这许多一步,就走过了千里路程。”60多年前看到的这段话,白德松现在还能背出来,“我不记得这是谁说的了,虽然说的是纤夫,但其实跟我画画的过程是一样的。”

展览从白德松近六十年创作生涯中精选出了87幅中国画作品,涵盖了中国画人物、花鸟及部分连环画,以体现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认为,白德松是西部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创新的代表人物,是新中国中西结合、用传统的国画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杰出的艺术家。他早年长期深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倾向于画彝族、藏族的现实人物生活,画面的生活气息浓厚,传统笔墨的运用非常熟练,同时对于现代人物造型、大型主题绘画的把握、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到位,达到了传统水墨和西方素描写实造型的高度结合。在退休后,白德松创作了一些新画,在古代寓言、历史名人故事题材上进行了探索,更具有装饰性、绘画性和对现实素材的升华,这使得他的绘画具有了真正的寓言性、浪漫主义和写意性。杨晓阳指出,白德松的绘画比一般简单地表现生活、写生式的、风俗画式的、乡土式的绘画耐看得多,这是他长期修养、长期教学,始终关注时代、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一种表现。

北京画院画家、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卢平说,自己曾跟随白德松学画,后来又留校成为他的助教,在绘画上受到白德松的深刻影响。在她看来,白德松是一个充满个性、勇于探索、认真钻研的画家。他最开始画的是连环画,慢慢转到水墨画,又慢慢转到注意形式感的绘画。他的艺术创作风格多样,工笔、水墨、装饰等均有涉猎,同时喜欢探索不同的方法、形式,在四川美术学院乃至四川美术界都是领头羊式的人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费新碑谈到,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当代中国核心美术创作区域之一。这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今年八十高龄的白德松教授是该学院写实主义中国人物画的奠基人,他六十余年呕心沥血培育和建构了完整的西南地区中国人物画人材队伍,成果丰硕,成效斐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西南地区几代艺术家和该地区的中国人物画艺术审美趋势。

白德松,四川成都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先后历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院长助理。作为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白德松从事美术艺术教育三十五载,桃李满天下。他曾在担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首任系主任期间,以高昂的热情和艺术使命感带领全体教师,投入到中国画学科建设之中,在教学和创作方面两相兼顾,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四川美院中国画系当代教学体系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杰出的中国画家,其连环画作品《红岩》、《西双版纳的故事》、《山月不知心里事》等多次获得全国美展优秀奖;《冯将军歌》、《魏晋文人系列》等在美术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据白德松多年友人、画家邱笑秋撰文介绍,在成都市郊洛带镇土生土长的客家人白德松,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1998年退休后返回故里,定居龙泉驿,隐居东山静心求索。白先生在这批新作中所使用的线,可说是种类多、变化大,行云流水、刀劈斧凿、轻描淡写、顿挫收放……这一切都应是他长期琢磨笔墨技巧和绘制连环画的深厚功力的结果。

《静观》系列“之一”就是以紧凑的构图奔放的笔墨画出他对故乡的眷恋深情。1998年白先生退休还乡,远离闹市的喧嚣,默默无闻地读书、创作、饮酒、清淡;不撵时髦,不图名利,过着悠闲清平的生活。

“饮白干以过瘾,喝啤酒而解渴”。虽则如此,他对世界风云、美术现状了如指掌。我问他:“你潜伏得这么深咋个还晓得这么多桃源之外的事情?”他泯了一小口白酒后,酸溜溜地回答我:“这叫做‘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嘛!’哈哈哈……”无论是“归去来兮”还是“东山待起”,个性特强的白德松不同凡响,更不同古人。他所潜心绘制了五年多的“魏晋文人”系列画正是他坚持文化自信、传统自信的文人情结和文人品格所耕耘的收获。

他是农民的儿子,是最接地气的草根画家;然而,他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院派老教授。两者结合得极妙极好!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为了画好“魏晋文人”系列画,光文案准备就花了一年多时间。他的画中那些看似偶然所得的效果或是虚化远化的处理,都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近看还有笔触美)。绝非侥辛所得。

白先生的画风,已从“文人画”过渡到“画家的画”,已不再是“逸笔草草”玩玩笔墨游戏之作了;而是用现代绘画形式来表现古代历史题材的具有沉甸甸厚重感的力作了。他常引用《文心雕龙》中一句名言“变则能久,通则不乏”来鼓励自己不断创新的决心和耐力。

白德松虽然已经年满80了,但白德松的创作劲头仍然很足,他说,90岁的时候他想再办一次个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