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棟略帶江南風情的獨棟“別墅”坐落在鄉間紅色土地上,山地上零零星星散落着勤勞耕種的身影。大橋河、團山河兩岸,漫山遍野的火龍果田被太陽曬得油亮刺眼……

七彩雲滇寄申情 ③|石屏縣大橋鄉:上海技術在火龍果鄉“風生水起”

“觸電”紅心火龍果,支柱產業初長成

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大橋鄉屬於乾熱河谷地帶,氣溫高、光照足,是適合火龍果生長的“天然溫室”。早在2002年,紅心火龍果被大橋鄉果農從海南引進,經過2年培育試種成功。

七彩雲滇寄申情 ③|石屏縣大橋鄉:上海技術在火龍果鄉“風生水起”

這裏的火龍果顏色紫紅妍麗、清甜可口、品質極佳。剛開始種植的幾年,卻由於養在“深閨”無人識而打不開銷路,讓本地果農對大面積種植火龍果持觀望狀態。

轉機發生在2009年。上海幫扶力量發現了火龍果產業蘊藏的機遇,2009年至2013年投入支持資金200萬元,爲當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扶一把”。

彝族婦女張燕是大橋鄉火燒寨火龍果專業種植合作社的果農,從2008年開始種火龍果,據她回憶,當年爲了鼓勵農戶種植火龍果,大橋鄉出臺了新植一畝補助1000元的獎勵機制。“一開始我們不敢種,後來在政府鼓勵下,開始試試看,沒想到火龍果的經濟效益這麼好。”

之後幾年,大橋鄉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種植戶”的產供銷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通過政府扶持,公司、合作社引領,基地帶動,發展社員3000餘戶,火龍果如“紅燈籠”般點亮了他們的種植熱情。如今,全鄉火龍果種植總面積達13000畝,掛果面積近9000畝,盛果面積5000畝,一躍成爲全州最大的紅心火龍果種植基地,可實現現年產鮮果15000噸,預計產值1.2億元。

“現在我們家有10畝地種火龍果,今年收入能有11萬!”談起火龍果的“種植經”,張燕頭頭是道。2017年12月,她專門引進了可以自花授粉的新品種——臺灣大紅,“再也不用晚上人工授粉了,不僅可以減少人力,產量也更高。”

在大橋鄉,農源火龍果專業合作社、鴻翔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芯禾農業有限責任公司、長康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社和公司都在引入新品種,尋求火龍果產業發展的新高地。“不進則退”,芯禾農業的負責人吳琳坦言:“制約產量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和水。現在這個時節,我們這裏已經沒有可採摘的火龍果了,而在海南,當地出產的火龍果可以賣到20塊錢一公斤。”

河谷地帶可供種植的平地已趨於飽和。石屏縣多山,農作物大多種植在連綿的山地之上,一旦旱季到來,“天上水”儲存不了,“地表水”更留不住。山上的耕地“看”得到山腳下的河水,卻用不了,讓村民飽受“結構性缺水”的困擾。如果能解決山地旱季用水問題,對助力大橋鄉優化區域佈局、農業產業升級意義重大。

自然能提水,科技在山地上顯威力

“旱季又來了啊!”村民看了眼天,發出一聲感嘆。大橋鄉進入11月後,已經幾周沒下過雨了。

雲南乾溼季節分明,降水時空分佈不均,雖然豐水期的人均擁有水資源可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一倍多,但是從11月起至次年4月,旱季的降水量只佔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

但是2018年,大橋鄉的村民終於能坦然迎接旱季的到來,因爲旱季“靠天喫飯”的窘境即將破除。山頂上,一座形似“古羅馬鬥獸場”的圓形蓄水池,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預計年底建成後,可以把山腳下的河水“提起”到山頂水池,爲灌溉所用。山地上的火龍果田能“喝”到水,無需“聽天由命”。

這項全自動“提水”專利技術誕生於上海,2014年獲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能源及節能環保行業團隊組冠軍。在隔年的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水往高處流”的技術引起了廣泛關注,並被“慧眼識珠”引薦到雲南,爲本地百姓精準地送來“扶貧之水”。

七彩雲滇寄申情 ③|石屏縣大橋鄉:上海技術在火龍果鄉“風生水起”

(自然能提水)

綠色環保、運行成本低,是這項技術的優勢。

要讓“水往高處流”並不難,傳統方式有通過光伏提水、電泵抽水等,弊端是系統成本高昂,難以長期維繫。在紅河州彌勒市,原本計劃採用光伏提水,用以人飲和灌溉,計算下來一年需要電費250萬元。“以大橋鄉爲例,過去使用電泵提水,每升水需要耗費2至3元電費,每年僅電費成本就需要投入180萬元,實在用不起啊!”大橋鄉副鄉長白章才說,“而上海的技術不用油、不用電,用的是自然能,把海拔低處的水資源‘提起’到海拔高處,還無需專人看守,後續維護成本也不高,真牛!”

自然能提水,靠的是什麼原理呢?

“自然能,指的是利用水力能、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作爲動力。”專利技術研發公司的工作人員賀慶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正在大橋鄉負責修築山頂蓄水池。

“我是學水利專業的,我的師哥在淼匯能源科技(上海)公司工作。從效率上來看,電泵提水需要分兩級進行,提水效率只有50%,而自然能提水採用高壓空氣轉換,提水效率可以提升至70%。”談起手頭的工作,他滔滔不絕:“在大橋鄉這裏,有大橋河、團山河、昌明河三條長流河水,水利資源豐富。項目的取水地,就在昌明河上游,這是一條沒有枯水期、生機勃勃的河流,常年水流量可達每秒2.5立方。利用180米水流落差所產生的勢能,和每小時720立方水流量所產生的動能,可以將河水從海拔1300米的山腳,‘提起’到海拔1900多米的山頂,揚程達600餘米。”

這是紅河州首個自然能新型提水項目,於2017年年初開始動工建設,規劃總投資650萬元。目前,提水裝備和管道已安裝完工,機器一開,不消多時,架設至山頂的管道出口就冒出汩汩水流。“試通水成功後,提水工程也到了最後衝刺階段。等蓄水池完成混凝土澆灌後,預計最快在今年年底,就可以給百姓的山地作物供上水了。”

勘探有落差的流域,選址建水池的山頭……在滬滇兩地扶持下,工程建設一路走來都“順風順水”。讓賀慶沒想到的是,“巨無霸”蓄水池成了大難題——原本設計的蓄水池直徑達50米,但是實地測量後發現直徑過大會侵佔到農民的耕地,於是又重新調整設計,纔有了現在直徑28米、深8米的水池。

“建造這個蓄水池,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啊!”援滇幹部指着水池說,“池底下都是堅硬無比的花崗岩,參與施工的,大多是本地百姓,太不容易了。”

據介紹,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新建滾水壩1座、源頭沉砂池1個、緩衝水池1個、5000方水池1座,鋪設動力管道450米、輸水管道1600米、DN500引水管道5600米,安裝自然能提水系統設備2套,配套建設泵房、護坡及尾水池等設施。建成後,每天可提水1000立方以上,通過已經修好的溝渠和正在建設中的管網布道系統,可覆蓋大橋、團山、小寨、他克苴、白尼莫五個村委會12000畝田地的澆灌,受益羣衆1254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258人。

這項利用“遠水”解“近渴”的技術,研發在上海,市場應用在雲南,無形之中成了連接兩地的科技惠民紐帶。

“有水和沒水對我們這裏的農民來說,太不一樣了。”白章才說,“自然能提水項目爲我們鄉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別感謝上海能把這種創新的技術帶進我們山裏。”

火龍果產業注入穩定水源後,也將有更廣闊的天空。未來,大橋鄉計劃加快推進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形成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在暢通鮮果銷售渠道的同時,研究開發火龍果酒、花茶、果乾、飲料等系列產品,發展休閒農業和觀光旅遊,延伸火龍果產業鏈條,打響大橋鄉火龍果品牌。

七彩雲滇寄申情 ③|石屏縣大橋鄉:上海技術在火龍果鄉“風生水起”

(在建蓄水池)

即將竣工的5000方“深坑”,將蓄起的,是突破本地農業發展瓶頸的“希望之水”。配合上管網布道配套工程的實施,在這片紅色的沃土上,村民可以種的農作物更多,產量也不再因季節受限。山地種小鐵頭(包心菜)、荷蘭豆,山谷種火龍果、楊梅、辣椒……各色農作物交相輝映。來自上海的科技力量,順着滬滇扶貧協作的“東風”,在彩雲之南找到實踐推廣的“用武之地”。源源不斷地活水,將激起村民奮鬥致富的動力。

圖片來源 : 陳敏 攝專題推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