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讨论了关于婴幼儿的三个成长敏感期:口腔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和执拗敏感期,了解这些敏感期,有助于我们明白宝宝为什么总是哭闹发脾气,让我们更懂孩子的心。(详情戳:宝宝咬人、强迫症还倔强?其实每个孩子都这样!解析3大敏感期)

有的妈妈说,这些是关于0-3岁的小朋友,那孩子再大一点,是否也有这样的敏感期呢?

当然有啦!

留美早教专家李芷怡在她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下文简称《儿童》)一书中列举了0-6岁儿童的28个敏感期,分别涉及生活、性格、习惯、学习能力养成等各方面。

而针对4-6岁的孩子,敏感期与学习的关系就更密切了。3-4岁:抓住敏感期培养正确的审美

前阵子网络上有一篇超火的文章,一个妈妈吐槽她儿子对于“三节莲藕”的蜜汁热爱:

每天都要去菜市场亲自挑选莲藕,并且:必须是三节,必须完整,断掉就哭

这篇文章在让人笑到肚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处于“审美和完美敏感期”的孩子,对于自己心中的执念,能固执到什么地步。

李芷怡在她《儿童》一书中还给出一个案例:小男孩Jack突然就不愿意吃往常很喜欢的薯条和水果了。他妈妈经过细心观察,发现Jack是对薯条和水果有了“完美”要求。

于是,他妈妈每次炸完薯条,都会把断掉的捡出来,给Jack一盘“根根完美”的薯条;榨果汁削苹果之前,也会挑选一个完全没有疤痕的水果让Jack亲自过目以后再切开……

这种审美也会反应在自己身上,很多小朋友会突然开始自己选择搭配衣物,李芷怡的女儿Amy曾提出要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去幼儿园,李芷怡没有拒绝她,而是提前起床,陪着穿着高跟鞋的女儿慢慢走去学校。

这一天,Amy成为了全校的焦点,很多孩子都羡慕她,还纷纷前来试穿她的高跟鞋。得到了满足的Amy,也很快度过了对于高跟鞋的兴趣期,第二天就不再迷恋妈妈的衣服首饰了。

孩子从3岁进入审美敏感期,刚开始是挑剔周围的事务要完美,接着追求自身形象的完美,最后追求环境和自身素养的完美

因此,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孩子拥有正确、良好审美观的时期,并有助于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气质和魅力。

4-5岁:抓住敏感期培养对艺术的兴趣

每个孩子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敏感度和天赋,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李芷怡在《儿童》一书中,给出了三大建议:

1、不要好高骛远

没有孩子天生就是莫奈,孩子在音乐、绘画的萌芽期,画不好、唱不好都是非常正常的。

倘若父母这时候“实话实说”:你唱歌像鸭子一样难听!你画的怎么可能是火箭?就会打击到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反而让孩子对唱歌和画画产生抵触情绪。

特别是孩子有他的生长阶段,比如在绘画初期,他是无法关注到细节的,两条线就是能组成香蕉,家长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孩子觉得非常像了。

2、给孩子时间学习

艺术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咱们终其一生也不能和莫奈比肩,为啥要求孩子几天就能画得惟妙惟肖?

如果总是否定孩子,孩子的绘画敏感期就会提前结束,再也不会产生热爱了。

所以,如果孩子喜欢画画,喜欢唱歌,就陪着他画、陪着他唱,让他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吧!

3、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现在经常讲“沉浸式教学”,其实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因为我们都知道“耳濡目染”一词。

与其刻意送孩子去音乐、画画的培训班,不如在家里多放放音乐,多买点精美的绘本,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4-5岁:抓住敏感期,培养书写与阅读的能力

前阵子《挑战不可能》里,5岁小男孩恒屹能背出460首诗词震惊了大家,咱们普通人可能连46首都做不到,何况一个5岁的小男孩。并且他还能掌握这460首古诗词中的各种复杂字、生僻字!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学认字?什么时候开始学写字?

李芷怡给出了三点建议:

1、抓住敏感期的萌芽

当孩子喜欢开始画线、画圈时,就已经有了阅读和书写敏感的萌芽了。

但是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期待线、圈会变成文字,这不单是孩子的大脑需要成长,他们小手的肌肉群也需要成长,才能熟练得控制住笔。

2、有意识地激发孩子对书写和阅读的欲望

兴趣不会永远不变,如果不抓住敏感期,培养孩子对书写和阅读的爱好,很有可能孩子就会失去兴趣。

我们经常说“培养阅读习惯”,就是这个道理。

多给孩子看有趣的书,用有趣的方法教他们识字,让他们觉得阅读和书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可以让阅读成为孩子终身的乐趣。

3、不要阻止孩子乱写乱画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画坏墙壁和衣服,但如果家长粗暴地干涉,很有可能会让孩子从此害怕书写。

想想看:本来小朋友只是开心地在墙上书写新学习的数字来给父母炫耀,却遭来一顿打骂,书写就会和责备联系在一起,孩子也会从此不再愿意书写了。

给孩子专用的小本子小黑板,温柔地给孩子讲解哪里可以画哪里不可以,才是更明智的做法。

5-6岁:抓住敏感期,开发数学潜质

数学,一个让很多人头疼的东西。我是文科生,但奇怪的是,我一直很喜欢数学,记得小学时候,我还写过“我长大了要当数学家”这样的作文。

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不算多么优秀,但对数学的兴趣一直不减,直到现在,每次旅游时我的一大乐趣,就是把出行开支算得精精细细,甚至连汇率差都算进去。

有的妈妈来问我该如何让孩子喜欢数学?

其实我自己的体验就是:多引导,不强迫。

我小时候喜欢解题时,我父母就送我去学奥数,后来还在全国得了奖,我自己非常有成就感也非常开心。

进到中学开始学习几何以后,我发现我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几何题是我的死穴。我父母也没有逼我再去报几何的培训班,而是鼓励我把其他数学题掌握得更扎实。

所以高考时候,我直接放弃了最后一道几何题,但是安安心心做完了前面的部分,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

而李芷怡在《儿童》一书中给出的建议是:

耐心等待,抓住时机,多多鼓励,寓教于乐。

数学是抽象思维,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在5-6岁,在这之前,也许有的孩子会因为家长的重视而记住一些简单的数字和加减法,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

因此,耐心等待敏感期,是第一步。

在进入敏感期后,要抓住时机,多给孩子学习的机会,但也不要拔苗助长。孩子在数学敏感期积累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惧怕数学。

数学其实一点也不枯燥,数数和加减法可以在游戏中轻松完成。李芷怡举例说,她曾Jimmy一起玩扑克牌,每人随机两张牌比大小,Jimmy在游戏中,练习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并且乐此不疲。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要么完全放任孩子自由生长,不刻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要么就打足了鸡血,绘画、唱歌、英语、足球、乐高……几岁的小孩子,一周排上十几节兴趣班……

事实上,要想培养孩子,既要使力,又得使在对的节点上。

今天分享了关于3-6岁小朋友的4个关键敏感期,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你还有什么关于孩子在敏感期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