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菲律賓語系,每四年才招收一批學生,人數不過10人左右。

全中國,聽說過菲律賓語(Tagalog,譯爲他加祿語)的人都不多。由於菲律賓是雙語制國家,英語是官方語言,所以無論是商業往來、旅遊還是民間交流,英語在多數日常接觸中都能“勝任”。但站在國家戰略的角度,對於瞭解菲律賓當地語言和文化的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掌握了當地語言,捕捉到的信息必然會更加準確而豐富。

一位菲律賓語系的學生畢業後進入一家中國公司,在某次同一家菲律賓公司的商業談判中,他在會議中擔任翻譯。雙方先使用英語交流,過程很順暢,但不時能看到菲律賓代表突然用塔加洛語和旁人嘀咕一句,結果發現,檯面上的英語是一層意思,而私下裏嘀咕的話纔是對方的實質想法。

↑ 而作爲主要從事菲律賓語言、文化中菲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學者,吳傑偉曾多次在菲律賓學習、考察。2005年,他在馬尼拉生活了一個月。一天,他到街頭一家小店配鑰匙,小販問他是日本人還是韓國人。在得知他來自中國後,小販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你們國家會不會用武力解決海峽的爭端?”吳傑偉表示,就像大多數國人提起菲律賓便會想到菲傭、海島、香蕉等詞彙一樣,他接觸到的菲律賓人對中國的看法仍停留在“中國功夫、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社會主義國家”上,“這些印象無疑都是單薄的、平面化的。”中國只能影響菲律賓的物質菲律賓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當地人用這樣通俗的話總結自己的身份:起西班牙名字、喫着中國菜、講英語的馬來人——歷史上,菲律賓受到了西班牙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之後又成爲了美國人的殖民地,二戰後才得以獨立。菲律賓留下了深刻的外國印跡,城市中的許多街道仍以西班牙文命名,美國的影響也很大。中國也不例外。在菲律賓街頭,隨處可見漢字招牌,因爲從明朝起,大量華商就來到這裏,華人的身影遍佈各類商業機構,在經濟領域中成爲主力。吳傑偉認爲,中國對菲律賓的影響很直接:“菲律賓人常喫中國菜,屬於生活中最日常的範疇,說明中國的影響主要是物質層面的。中國的形象多與具體事物結合在一起,喫、穿、用……生活中的中國消費品已經遍及到了菲社會各個角落。”可這種影響難以深入到文化和價值觀層面,因此持續時間也不會長久。“我們的公司、駐外機構由於語言隔閡,也更願意與當地華人聯繫,形成自己的圈子,和當地社會有一定隔閡。”吳傑偉說。由於歷史原因,菲律賓一直比較開放,整個社會願意接受外來事物。菲律賓會遭受自然災害如颱風、泥石流的侵襲。當地人也會舉行賑災義演和慈善晚會。但不同於國內晚會上播放的搶險鏡頭和感人事蹟,菲律賓人會在晚會上請來歌手和樂隊,所有人又唱又跳,最後高興地掏腰包;菲律賓人也過萬聖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但他們的做法是帶上食品飲料、音響樂器,到墓地去野餐,甚至擺開麻將、牌局。“他們的理念是讓祖先知道我們過得很快樂,才能心安。”

“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完全不一樣:國人更強調社會個體的責任,如果一個人過得很快樂,他談不上是什麼典範;但菲律賓人不會把責任看得很重,他們把更看重個人情感和感受,個人感性遠遠高於社會責任,生活態度相對比較隨意、樂觀。”不買房,不儲蓄,不參加保險吳傑偉在菲律賓生活期間,有一次和朋友光顧馬尼拉的一傢俬房菜餐廳。他們點了鮮榨果汁,每個人選擇都不同——椰汁、甘蔗汁、檸檬汁等。過了十分鐘,服務員爲每個人端上來一小杯果汁,讓他們先喝一口,然後告訴他口感如何、是否太甜或者太淡,顧客表示滿意後纔會端上大杯果汁,不滿意的話後廚馬上改進。“菲律賓人很注重個人感受,在服務行業中,他們會盡力貼合你提出的個性要求,”吳傑偉說。

服務業是菲律賓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的高速經濟增長也得益於這個領域的發展壯大。外包行業是菲律賓經濟增長中的亮點,當地員工擁有先天的語言優勢和低廉的工資水平,爲歐美國家所青睞。“2009年我在菲律賓時,很多菲律賓人便意識到那是新興行業,圍繞着呼叫中心還延展出下游產業。呼叫中心的員工多是夜裏上班,當地就出現了爲他們服務的餐飲和零售店等,這對經濟的幫助非常大。”

海外勞工則是菲律賓發展的另一大貢獻者。國人對此的概念大多集中在“菲傭”身上,其實菲律賓輸出的勞動者有多種類型,例如到中東國家的工廠和建築工地打工的男性工人、從事看護和醫療服務的醫護人員以及在香港、日本等地的表演的歌手、樂隊等。

不僅在國外,菲律賓當地人也大量僱傭本國的家政人員,吳傑偉說,菲傭對工作的熱情是國內從業者望塵莫及的,服務質量很高。“她們熱愛這樣的工作,總是面帶微笑,這是爲了說明我心情好,與主僕身份完全沒有關係。而在其他行業,也不是你消費之後我纔對你笑,而是我願意微笑着去面對工作。”菲傭的隊伍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發展壯大,與優質服務相伴的是較低的工資水平,在包喫住的情況下,普通菲傭的月薪基本不到2000元人民幣。

菲律賓人的獨特性格和社會的運作秩序,既受到天主教的作用,也受到歷史傳統的影響。作爲以西班牙王室成員命名的殖民地,菲律賓的國家形成沒有經歷內部統一的過程,社會因而呈現出多元化態勢,也催生了強烈的領主和附屬觀念。

“但菲律賓人的心態不是推翻寡頭和政府,而是更願意尋找一種途徑與之建立聯繫,成爲經濟、政治活動的一員。”吳傑偉說,菲律賓普通人的收入不高、生活清貧,但大多數人依然心態平和,因爲他們對生活的追求不高,壓力也就因此不大。“大多數人都不追求買房子,也不會儲蓄,甚至沒有購買醫療保險的習慣,生病了能治就治,不能治則是聽從上帝的安排。”安於現狀和高容忍度的性格直接影響着菲律賓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交流方式,他們更願意討論對一件事或者人是否相信、接受或者喜歡,而不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吳傑偉說:“許多菲律賓人都相信,該國的某個島嶼上一直深藏着一處大寶藏,有一天人們會突然發現它然後挖出來,這樣所有人就都能受益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