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秦時麗人明月心》,由迪麗熱巴和張彬彬主演,講述了公孫麗與嬴政、荊軻、韓申四人王宮與江湖的陰謀與愛情的故事。 這畢竟不是歷史正劇,我們不探討它的劇情和演技等,我們來談談秦始皇身高的軼事。

該劇改編自作家溫世仁的遺著《秦時明月前傳》,原著第一部以荊軻刺秦王爲主線, 我們更熟悉的是《戰國策》中的荊軻刺秦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時的我把 “王負劍”理解成了秦王中了劍, 應譯爲“大王負劍於背!”前文提到 “劍長”“劍堅”,我恍然大悟。

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燕國使者荊軻企圖行刺嬴政時,嬴政由於不能及時拔出其佩劍,結果弄到要繞柱奔逃,十分狼狽。

在一般的認知中,嬴政佩帶的應屬青銅劍,而青銅劍容易折斷,故此一般青銅劍都是短劍,最負盛名的青銅劍——越王勾踐劍全長僅55.6釐米,這種長度的劍隨手就可以拔出。對於司馬遷這段記載,歷史學家一直都顯得很困惑。

1974年,考古學家發現一把接近1米的青銅長劍,現收藏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這次考古發現推翻了以往“青銅劍不能鑄得太長”的認知。可以推斷,當年嬴政就是佩帶這種加長版的青銅劍,所以在被行刺時因劍身過長,而不能及時拔出佩劍,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歷史學家發現拔劍困難還有另一個原因,蓋因戰國時期,帝王及官員都習慣將佩劍“負”在身後。他們做過實驗:身高在1.90米以上的人才能自行拔出背在身後達1米的青銅劍。根據這個實驗,秦始皇的身高應該在1.98米左右,只有這樣的身高才能讓秦始皇自己能自行拔出身後的佩劍。

據《復活的軍團:秦軍祕史》一書所述,隨身佩劍是親政的重要標誌,因此有說法指秦始皇在親政後曾經讓人打造兩柄青銅劍,並在劍上刻了兩個字“定秦”。一柄隨身攜帶,一柄埋在觀臺下。秦始皇死後,隨身佩劍很有可能與主人一同入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