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普洱茶的分類,按工藝分生、熟兩大類,又因越陳越香,按時間有新茶、中期茶、老茶之分。普洱茶原料按區域有不同山頭之別,按採摘季節有春、夏、秋之分,按時令氣候又有雨前、明前、谷花茶等細分,而近兩年來人們越來越標榜樹形,看重茶樹的栽種方式與生長環境。

現在市面上講古樹和原生態的聲音有很多,有茶友一進店鋪就先問“你這茶是多少年的樹齡啊”,“人家都是上千年的古樹,你這大樹纔多少年啊”。

但事實上,茶樹的樹齡是很難明確判別的,雲南當地茶農簡單歸類,百年以上爲大樹(古樹),百年以下爲小樹,對古樹的判別並未明顯劃分。

那麼除了大衆所認知的古樹,還有其他什麼樹種的普洱茶呢?

1

喬木茶

喬木茶樹指的是樹木較爲高大,根部有着獨立主幹,茶樹高度最少都在7米以上,有些高的甚至達到了十多米以上。喬木茶樹有着一個非常特別的特點。茶樹的樹齡最少都在一百年以上,不然不可能達到喬木的狀態。那樣最多隻能算是一棵大茶樹。

現代茶園仍屬喬木型大葉種茶,但爲方便採摘,採取不斷限制頂端優勢,促進低位分枝,擴大篷面、矮化樹型,提高單產。喬木茶茶青芽葉粗大,條索肥壯。

2

臺地茶

是那些運用現代茶葉種植技術,新種植的密植高產的現代茶園產出的茶葉,它們通常樹齡較短,品種較新,由於密植和過多的人工增產干預,茶葉品質上較老樹茶稍遜。臺地茶是指採製於建國後發展起來的密植茶園的茶,該類茶園的基本特點是“集中連片、高產”,伴隨的是“噴藥施肥、中耕修剪”。該類茶人工栽培後一直處於相對比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藥等措施是臺地茶管理過程中的基本措施。 所以臺地茶也可以說是人工養殖茶。

3

藤條茶

藤條茶,被稱爲會跳舞的古樹茶。在雲南臨滄的部分茶區,會看到很多茶樹枝條彎曲細長如藤條一樣,單獨從這樣的茶樹上採摘下來的茶葉,就是藤條茶。名如其形,藤條枝形如辮,柔如藤,韻如柳。初見便知其“風華正茂,傲立獨行”的風骨。

藤條茶的形成並非來自基因,而是後天人爲的。據當地的茶農說,是他們長期以一種特殊的採摘方式而造成的。採藤條的茶葉,使用“留採法”。就是除枝條頂端的新梢外,其他側枝所有芽和新葉全部手工採淨,等到新枝條下一輪發芽,再同樣處理,一直持續。這樣茶樹葉片會比較少,主幹和粗大岔枝呈外露狀態,粗大岔枝上生長着幾十到上百不等的細長枝條,每根枝條頂端部分生有芽葉。其採養原理在於通過枝條頂部留葉,側部修枝,保證茶樹的頂端優勢,促進茶樹營養生長和茶樹發芽。

4

野放茶與野生茶

野生茶,是指在大自然中物種自然演化生成的茶樹品種,它是人工品種的始祖。野生茶有三個特點:一是大多較原始,嫰葉無毛或少毛;二是野生茶毛茶大多爲墨綠色;三是野生茶大多帶有濃重的野生茶特有的腥味。此外,野生茶一般指樹年齡在100年以上的大樹古茶樹。普洱野放茶,人工栽種後少有管理,不灑化肥與農藥,只稍做鋤草與翻土整理,樹齡約在五六十年以上至百年左右。野放茶的特性,主要在於其兼具野生茶與茶園茶優點,香氣較茶園茶沉穩,但比野生茶揚香,湯質不若野生茶軟水,但較茶園茶甜而綿。

圖文:來源網絡,如因內容、圖片問題,我們會及時更正或作刪除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