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爆雷,那些“冷暖自知”的被投們

當人們都在“行業洗牌”上高談闊論的時候,似乎忘記了“一發背後牽連着的全身”。

泡沫刺破了、機構清醒了、出手更謹慎了,“這個寒冬該清洗掉70%-80%的基金了”……那“被洗掉”基金背後的被投企業們呢?

這是被投企業不願提及,亦割捨不斷,但也必須直面和亟需解決的問題——2018年歲月留痕,主投機構的被動離席,留給被投企業的卻是資金鍊恐將斷裂、業務備受牽連、老股如何交割等各種棘手問題……

驚:“資金鍊險些斷掉”

與2018年第一次見面相比,魏丹瘦了許多。

“投資機構可能沒有太多地關注到,他們對於創業者來說是有多重要。如果他們能夠早些告訴我們,哪怕是隱晦的方式也好,我們或許可以早些開始準備,避免後面發生的這些事情。”說這番話時,魏丹很平靜。

按照計劃,2018年上半年就該進第二筆分期資金了。但直到2018年6月,魏丹獲悉承諾出資的投資機構出事了,她都沒有等來這批資金到賬。

關於投資機構的信息,魏丹不願詳及。而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卻讓她始料不及。

“早在6月之前,我們就已經變更好股權結構,做好準備了。投資機構那邊也照慣例來巡視、考察,當時就一直說在走程序,但最終錢也沒有到賬。”魏丹一下變得異常被動,那時,公司賬上已經沒有多少錢了。“要知道,創業公司的每一步計劃都是按照已有預算謹慎去執行,這就相當於公司資金鍊斷了。”

於是,關店、裁員、欠薪這些本與魏丹公司無關的事,一時間被推倒了公司的關鍵策略位置。

而今,寒冬之下,機構出手更謹慎了,儘管“看我們項目的投資人表示非常認可”。值得一提的是,因擔心接盤後會影響到後面的佈局,有一家機構提出以“獲益20%-30%”的方式收掉前述投資機構第一筆分期入資的老股。在投中網截稿時,雙方仍在商談中。

魏丹接受上述爆雷機構的投資完全是基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或許是出於“相見恨晚”的激動,也或許是這家機構溢出來的“誠意”,魏丹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並公司、調股權。投資機構第一批資金進來之後,魏丹公司的業績上漲了一倍。

“如果第二批資金能夠順利到賬,業績至少可以翻3-4倍。”可惜哪有什麼如果,在如今的魏丹看來,“怪別人或者埋怨都沒有用。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只能不斷地調整自己來適應這個環境。說到底,儘管融資沒有到位,還是驗證了我們的技術與品牌。可能更多的是在提醒我們,也讓我們清醒,世界本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

“唉,意味着歷練吧。”魏丹笑着說。

憂:“感覺藏着一顆雷”

看到朋友推送過來的那篇報道時,王雲非常意外。

文章寫到,“2018年9月中旬,131便利店被爆資金鍊斷裂,公司員工正在被遣散。”

而王雲的公司,與131便利店都同屬春曉系。公開資料顯示,春曉資本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創業型VC基金,管理着五期人民幣子基金,累計基金管理規模近20億元。

王雲知道的稍晚了一些。“我們當時沒有想那麼多,還是在埋頭幹事情。當時還想着春曉資本是不是得罪誰了。”至此,王雲都覺得春曉資本的“事故”可能是被人故意“黑”的。

總之,難以置信。

2018年8月27日,A股上市公司九有股份發佈公告,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韓越(注:春曉資本創始合夥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衆存款罪被刑事拘留,暫不能履行職務。

在此之前,春曉資本所投的多家P2P平臺從7月份開始連續爆雷。儘管春曉資本2018年8月20日聲明中提及,“在所投60多個投資項目中,P2P平臺投資僅佔較小比例”。

“春曉資本出事了。”王雲如夢方醒。

2017年下半年,創業兩年的王雲開始接觸到春曉資本,最終選擇接受投資。“當時有一些機構也想要投我們,但是春曉資本對我們產品及相關數據的理解都比較到位,雙方還是非常有認同感的。”王雲回憶。

直到現在,王雲仍然對春曉資本的專業性充分認可。“包括當初負責我們的何文(春曉資本創始合夥人),目前還會給我們介紹一些相關業務。”在與春曉資本打交道的過程中,王雲始終都覺得與其對接的人很專業。

即使,在一些業務層面和春曉系品牌效應方面,她認爲公司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牽連。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春曉資本出事對我們的影響主要在業務上面。比如有些春曉資本的被投企業是我們的客戶,但因其資金或者賬戶會有凍結,因而就會對我們的業務產生間接影響;另一方面,我們或許還會因春曉系的品牌而有一些風險吧。”王雲說,公司還是會有一些擔心,不知道這個風險會在什麼時候爆發。

“我們時刻都有種‘藏着一顆雷’的狀態。尤其是在現在創業本來就很有壓力的情況下,這種心理負擔確實是有的。”王雲坦言。

盼:“我現在需要新資金”

比起王雲,李峯顯得更樂觀一些。

不過,樂觀之外卻又難掩糾結。“一方面,大家都認爲春曉資本投的項目應該很不錯,反而幫我們吸引了一些投資者;但另一方面,大家又都想把老股搶散了。”李峯告訴投中網。

與春曉資本一同投資李峯的其他機構也打起了收購春曉資本老股的算盤。“因爲本身那家機構的資金量就不大,而且前不久也出了一些小問題。但是他們對我們的項目還是蠻看好的,他也想咬咬牙,收了春曉資本的老股。”

“我現在老股分分鐘就賣了。但目前對我來講,最重要的是要有新資金。不是要賣老股,這對我來說沒有意義。還是那句話,我現在需要資金。”李峯有自己的堅持。

李峯甚至想過回購老股。“我要不就回購。但是我當初融資,現在還高價買回來,等於自己給自己溢了個價,那我當初融它(資)幹嘛?”

不過,想抄底的新晉機構總是一拖再拖,這對李峯亟需擴張的業務來講並不是件好事,他已經沒錢再等了。

一面是想要“低價接盤”的資方,另一面卻是急需用錢的李峯。“我見過一些機構,很多都有投我們的意向,但是他們總是在價格問題上一直徘徊,都想便宜進來再賺筆大的。一是壓低估值,還有一個就是慢,他們自己也承認目前出手就是很謹慎,我也沒辦法啊。”李峯表示。

爲了能在春節前拿到一筆錢,李峯現在幾乎每天都在見投資機構。接受完投中網採訪,已經中午一點,李峯又風風火火地提着電腦前往另一處去見投資人……

“我也不太清楚機構是啥名字,最近見的太多了。”他答道。

相比來看,李峯在接受春曉資本的融資簡直太過順利。

“春曉資本是被一同進來的機構介紹過來的,從接觸到被投大概也就一個月的時間,很迅速。而且春曉資本的人都很不錯,他們做事情乾淨利落,是什麼就是什麼的性格。我一直都覺得春曉資本的人都是很職業化、專業化的水平。我也沒想到它的出事,不過我不會去抱怨它,反而想支撐它。我要有錢,我還想挺他一把呢。”李峯說他當時對春曉資本給予了很大的期望。

李峯比王雲更早知道春曉資本出事的消息,可以說是第一時間。

“其實春曉資本也是在創業,創業者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容易踩到不該踩的雷。我相信春曉資本肯定有瑕疵,任何創業中肯定都有急功近利的時候,不一定被什麼樣的壓力所逼,做出一些不正當的舉動。春曉資本本身投的項目不錯,跟我們聯繫的人也都很好,所以我對春曉資本是很尊重的。”李峯豁達地表示。

對於融資,李峯的擔憂相對少一些,即便時間漫長了些,“如果報一個高估值,下輪資方可能從高估值進來,但是因爲他可以拿點老股,相當於股價會稀釋一部分,這對於投資機構多合適!”

這些被投們的未來

顯然,投資機構出現問題,對於已投早期企業的影響不言而喻。

“影響肯定是存在的,我們一般會謹慎對待。尤其要看一下股權結構能否調整。”一投資人明確向投中網表示。

“我覺得可能反而是投資的好機會,畢竟投資機構看重的是被投企業本身的經營質量和發展規劃。如果評估下來對未來確實會有影響,我們也可以考慮老股收購,既幫助創業者解決擔心的問題,也幫助前輪投資人實現資本回報,同時我們的投資成本可能也會更低。”某機構高級投資經理在投中網採訪時認爲。

他同時強調,前提一定是其對公司的獨立性發展足夠認可。“因爲我看中的是這個被投企業,大家都是生意人。如果真的是一個好項目,比如被投企業新股給我一些,老股再稀釋一部分,對我來說,成本更低了啊。”

多位投資人在接受投中網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只要項目好,不會因其上輪投資方的“事故”而有所考量,“好項目還是可以一起調整股權架構的吧。”

不過,資本寒冬的影響下,一些好項目也不免躲不過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牽連,依舊處境維艱。

“現在能拿到錢就快拿,項目牛自然會找頂級資本,這個也是雙方博弈的,誰強誰有選擇權。”朗然資本潘育新如此說道。

而在君盛資本李昊看來,市場上特別被看好的項目估值其實沒怎麼降,估值下降的主要是一些二三線機構的項目。“市場熱的時候大家一起追捧,反正都有錢,投資任務是要把錢投出去。現在大家謹慎了,是因爲二三線機構都沒錢了,那被投企業自然就受到影響了,估值也是同樣的道理。尤其前兩年估值被透支的項目在今年的壓力會更大。”

李昊認爲,對於任何被投而言,要快速拿錢,並且最好要有18個月的資金儲備。“第一點,在資本寒冬裏要特別重視現金流獲取的能力,要能用自己的資金流養活自己;第二點,融資越早越好,因爲不知道今年(2019年)會寒冬到什麼時候;第三點,企業最好有18個月的資金儲備,要做好資金流的預算,保證自己現在賬戶上的資金加上募集到的資金能夠支撐他未來18個月的發展;第四點,我們非常不鼓勵企業透支自己的融資,就是他本身值一個億,非要以兩個億的估值來融資,這是非常危險的。一定要穩紮穩打,哪怕估值稍微低一點,快速拿到錢比什麼都重要,要爲下一次的估值提升空間預留準備。”

李峯扛不到18個月。不過他情願降低估值,而且還有老股可以稀釋。“所以,我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估值方面也會降低預期,估值那麼高沒有意義,反而穩健一些比較踏實。雖然我感覺我們是被低估了。”

元航資本合夥人張志勇則表示,“沒有什麼更高的高招,就是比誰能夠更健康地活下去、挺過去,這是唯一的辦法。”

在張志勇看來,要不就是嚴控成本,要不就是想辦法造血,總之要有正向的現金流。熬死對手,勝者爲王。“比如如果能降薪的那就先降一些薪,省下來的錢至少可以讓你的企業試錯機會多一點,或者能夠延續的機會更多;其次就是不要在這個環境下盲目擴張,人的話也是要寧缺毋濫。”他認爲,在泡沫被撕破的時候,只有自我瘦身、不焦慮不浮躁,纔有可能到潮落的時候慢慢的活下來。

而王雲似乎早就做好了準備。“當時當地、彼時彼地,沒有什麼好抱怨和譴責的。在這個階段,自己把自己養活了纔是最重要的,解決辦法永遠比問題更多,還是往前看吧。”王雲感慨道,在接下來融資選擇機構的過程中,仍舊會看機構對於產品本身及團隊的認可度。

“哦,還有,我們可能同時會讓律師關注一下機構的被投項目。”喫過苦頭的王雲長了一智,有了風險意識。

(應被訪者要求,魏丹、王雲、李峯均爲化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