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成互聯網布局新場景,智慧農業2025年預計達700億美元

農業領域正在成爲軟件行業佈局的新場景。

1月18日,在2019中國軟件產業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稱,現代信息技術在與傳統產業的場景融合,特別是伴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之後,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業態,就是智慧農業。而且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市場空間是非常大的。

根據互聯網中心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城鄉的數字鴻溝正在快速縮小,互聯網的普及率、網民數量的增速,農村反而比城市的增加速度快,儘管總的來說還是整個網民的三分之一,但是增速非常快的。

在趙春江看來,未來的智慧農業模式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採集形成數據,然後形成數字中心。除此以外,再加上算法,最後形成決策支持系統(DSS),讓管理者做出科學決策。當前的“互聯網+現代農業”,正是採用一種雲的服務模式,使人和機器、物形成一個非常和諧的整體。

根據國際研究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慧農業快速發展,規模接近700億美元。智慧農業涉及到的主要技術有很多,比如智能農機裝備、智能傳感器系統、智能無人機、智能機器人。不過,農業管理軟件,尤其是雲服務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據統計,2016年,全球農業管理軟件的市場規模爲74.8億美元。2025年,預計接近20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4.12%。

那麼,軟件是如何支持智慧農業發展的?

趙春江表示,根據研究,現代信息科技對農業有重大影響。未來5-10年對農業發展有影響的信息技術,按照重要程度,先是認知計算、深度強化學習、智能機器人會話式用戶界面、區塊鏈、5G技術、智能空間和虛擬之手,每種技術在農業裏面所起的作用、功能都不一樣,顯然沒有軟件是不行的。

業內有專家提出,未來有5種方式在人工智能技術裏面會對農業產生巨大影響。一是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將大量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天氣/土壤/市場數據)轉化爲知識,提供智能決策;二是圖像識別技術,優化農場生產管理決策,節省時間,增加安全性並減少潛在的人爲錯誤,同時提高效能;三是智能控制使農事活動遠程操作和無人操作,減少對勞力依賴;四是認知技術確定適合的農業目標,讓農民最大限度提高收益;最後一個是,農民聊天機器人,通過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的理解技術,以個性化的方式與農民進行交互,幫助農民解決問題、提出建議。

時值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軟件行業存在的大量的應用新場景。

趙春江提到,軟件行業可以服務農業整個產業的轉型,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具體來說,表型組學大數據可以主導智能育種體系;農業大數據推動智能決策,智能自主無人作業系統;區塊鏈可以主導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控制體系。

再比如,可以服務於農業的綠色發展,通過衛星-無人機-地面傳感主導下的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測網絡體系,建立基於農業大數據的農業病蟲草害預測預警、耕地質量監測預警、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形成政府宏觀決策大數據平臺。

三是服務於鄉村文化振興。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把一些傳統的文化進行傳承下去;基於智能語音的農業大數據的交互式宣教、培訓和服務平臺;還有偏遠地區的農村遠程醫療診斷平臺等。

再比如,應用“人臉”識別系統進行疫情監測。在過去,疫情的監測要對環境和動物的個體進行信息採集。如今進行精細化管理,可以採用圖像識別加上虹膜識別的方法,能夠把識別率提高到90%以上。

現在,國家也已經提出了未來五六年智慧農業發展的願景,從技術攻關(2019),到產品研發(2020),再到集成應用(2021),引領農業(2022),直到培育產業(2025)。

趙春江說,未來智慧農業的發展模式,目前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那就是以雲的服務模式。一個區域智慧農業平臺,跟若干行業應用系統,若干應用雲端結合。至於大數據智能,前提是要有大樣本的數據,有了數據之後,就可以進行挖掘、分析,形成知識,然後進行決策,探析其隱含模式和規律的智能形態,實現從大數據到知識、進而決策的理論方法和支撐技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