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名的四大名硯,分別爲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

其中,端硯其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斧柯山。天津博物館收藏這方端石箕形硯,爲唐代製品。

就端石來講,曾有許多著名的詩句加以描繪,如唐代詩人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的頭兩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說明端石硯在當時早已得到公認並深受人們的喜愛,但端石開採初期,無甚佳石,且價格高。據商承祚先生收藏的一件五代時期天福端硯上面的銘文記載:“買此端州彥瓦,計價錢伍拾阡文,買參拾阡文。”“阡”作“千”,“陌”作“百”,“彥”,美也,“瓦”爲當時人對硯的通稱。據《五代會要》:“天福八年……每石糧爲二百文。可知當時端硯產量不高,稀少價昂,這也是傳世唐端罕見的原因之一。

歙硯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唐屬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所以又被稱之爲龍尾硯。唐代開始開採,自問世以來,即爲人們所重視。南唐後主李煜將其與澄心堂紙、李廷珪墨譽爲天下之冠,並設置硯務官。

歙石質地堅潤,易發墨,不損毫,用後餘墨滌之即淨。宋代蘇拭對歙硯的評價極爲中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谷理,金聲而玉德。”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這方歙硯,是一塊優質歙石材。製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金星歙石的特色,構成這幅廣闊的宇宙空間,令石中片片金星,熠熠生輝。

澄泥硯,屬於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興盛於宋朝。澄泥硯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制硯工藝製成,是用經過過濾的細泥,放入適當的添加劑,然後經過加工雕刻,煉燒而成,由於取材方便,故而深受人們的青睞。它起於唐,興於宋,在宋代已總結出一套澄泥製法,見著於蘇易簡的《文房四譜》及米芾《硯史》。本文由香港福羲國際拍賣行賈先生編寫,製作地區有山西汾河沿岸的絳縣,河南的虢州、相州,山東的柘溝鎮,河北的滹沱河沿岸等地,明代以後南方亦有製作。因澄泥硯質地堅細,耐磨,與石無異,加之取材方便,故深受人們的喜愛。由於原料及燒製火候所致,故澄泥硯有各種不同的色澤,有朱、紫、黃、綠等色。

洮硯又稱洮河綠石硯,唐代成名、宋代盛名、元代斷續、明清時期盛況、民國時期衰落、解放後興起,洮河石產於甘肅南部岷縣和卓尼縣交界的洮河中游喇嘛崖一帶的峽谷中,洮硯的生產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洮河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呵之出水、扣之無聲、瑩潤如玉、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幹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爲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中的佳品。如有藏品需鑑定送拍諮詢加fxgjpm,國家認可AAA級平臺。­ 歷代文人墨客、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名詠詩,讚歎不已。唐代書畫家柳公權《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爲第一,絳漳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北宋著名鑑賞家趙希鵠《油天青集》雲:“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爲珍貴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爲無價之寶。”宋代大文豪蘇軾,黃庭堅,讚歎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久聞岷石壓頭綠,可麼桂溪龍文刀,沒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當代書畫大師趙樸初題詩:“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洮硯的品種有很多,有龍鳳 硯、人物硯、花鳥蟲魚硯、酒具、擺件、歷史古典硯等多種品 質隨着當地文化的發展,雕刻和設計有了很大的提高,現代硯品有極高的收藏和藝術價值。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此件宋代洮河石抄手硯,可使我們領略宋代洮河硯的面貌。石質細且潤,色綠微黃,硯面隱現圈形紋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