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音最帅教授陈卫平7分钟带你了解大提琴百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戳视频

帅哥教授 陈卫平

大提琴百科速get√

陈卫平

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是最具有天才的音乐家”。

——大提琴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

关于大提琴百科

陈老师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01

大提琴不是“大的小提琴

管弦乐团中常见的弦乐器,从左至右依次是: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追溯大提琴历史,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早在公元900年的时候,欧洲圣像画里就出现了用琴弓演奏的乐器。

提琴家族分为好几个大的类型,比如维奥尔琴、里拉琴等,最终是维奥尔琴家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维奥尔(viol)就是Violin的词根,衍生出所有弦乐家族的名词,发展出各种不同尺寸,以适应不同音域以及合奏上的需求,这就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它们都属于维奥尔琴家族。

维奥尔琴家族

到17世纪,我们才确定大提琴这个称呼(Violoncello),但是直到18世纪,在欧洲各个国家,大提琴的名称还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翻译作低音小提琴,或者比较大的小提琴。现在可以考证的最早的一把琴,制作于16世纪30年代,由意大利鼻祖级的制琴师阿玛蒂制作。

大提琴“The King”,阿玛蒂制作于1538-1560年间

02

决定大提琴样貌的制琴大师

马友友与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大卫朵夫”

皮亚佐拉“自由探戈”,马友友演奏

大提琴制作工艺的发展,是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听觉需求。一开始演奏只局限于宫廷的小范围、皇室的会客厅,还有一些稍微大一些的宴会厅。后来更多公开的演出以及炫技的发展,要求这件乐器的声音更加具有穿透力,音量更大,性能上更便于演奏。

17/18世纪的天才制琴师斯特拉迪瓦里,为大提琴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大提琴都是以他创作的b型琴为原型,在声音、色彩和使用上普遍认为是最佳的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1644-1737)

斯特拉迪瓦里对大提琴的指板进行了改良,使它变得更加坚硬,更长。而以前音域没有那么宽,因此当时指板相对短。同时琴身做了一些改良,早期的大提琴身体非常胖,演奏到高音区时,不是特别便利。后来斯特拉第瓦里进行了一些体积的改革,将琴的上半身削减地更瘦小,便于发出穿透力的声音。到了19世纪,又有大提琴家发明撑脚,让演奏者可以把琴支撑在地上,演奏更加灵活。而在没有撑脚的年代,大提琴家都是夹在两腿当中演奏,局限性很大。

03

大提琴的声音最接近人声

大提琴是一件非常优美动听的乐器,首先它的发音比较迟缓,会让人产生一种松弛、舒适的感觉。不像小提琴发音特别迅速,穿透力很强,让人比较振奋。而钢琴其实属于击弦乐的一种,相对弦乐来讲发音方式显得单调,但优点是可以奏出丰富的和声。

舒曼“梦幻曲”,王健演奏

如果单从旋律性上讲,大提琴音乐应该是表达最丰富的。大提琴的音域在人声幅度之内。演奏一些歌唱性、抒情性片段时,接近于声乐表达。最低音可以低到男低音到达的音域,即便高音也是花腔女高音可以唱得上去的。大提琴在很多作品上听起来具有歌唱性就是这个原因。

陈卫平在练琴中

但大提琴也不是特别完美的乐器,比如说大提琴有一种在非演奏者听起来是有些沙哑具有磁性的声音,但演奏者听来就是噪声。平时练习的时候,在一个缺少共鸣的房间里,会深受其扰。但到了音乐厅,有混响以后,声音会变得很美妙。大提琴好不好听取决于你在什么地方听,在声响效果好的音乐厅或者教堂,才能感受到它的声音魅力。

04

500岁的大提琴还很年轻

大提琴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

大提琴在弦乐家族里还是一件非常年轻的乐器,所以在很多大师创作的作品里,没有给大提琴留下像小提琴、钢琴那样数量众多的经典作品,这是莫大的遗憾。但如果单从大提琴的历史上看,有很多地位非常高的演奏家,给大提琴的演奏和创作带来了很多机会。像卡萨尔斯这位西班牙演奏家,他从一大堆文献里发现了巴赫的六首无伴奏组曲。直到现在,这套伟大作品都是每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还有罗斯特罗波维奇,他是大提琴历史上受到委约最多的演奏家,他为大提琴的保留曲库贡献了非常多的作品,是进入大提琴万神殿的人物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前奏曲”,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

也因此,大提琴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表现出了丰富的可能性。例如柏林爱乐乐团就有12把大提琴的组合,陈卫平也拥有自己的大提琴乐团,正在将维瓦尔第的《四季》改编为大提琴版本。

陈卫平大提琴乐团在排练《四季》中

本文节选自橄榄古典音乐MOOK最新刊

音乐会·观赏指南

一本书带你听懂看懂音乐会

戳大图查看更多

戳文末阅读原文

直达杂志购买链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