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爭之世的暗黑系少俠徐庶,學有所成投效曹操,最後在膠南隱世終老

青島:正史的徐庶,越獄逃亡投靠曹操,終生不得志隱居膠南帽子峯

過了除夕是初一,八月十五又半年。

老膠南的百姓,正月裏有一項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習俗,登帽子峯、拜徐庶廟,這是當地獨有的民俗活動之一。這帽子峯,在大珠山的南部,峯頂舊有一座徐庶廟。每年的大年初一清早,就有當地百姓們持着燈籠,攜帶鞭炮、紙錢、祭物等,向帽子峯頂走去,到徐庶廟拜祭,此時遠望山巒,山路上如同一條蜿蜒前行的火龍,頗爲壯觀。

這位徐庶,本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史志小說對他的一生記載有許多不同之處,演義中說他賢孝聞名鄉里、機智謀略堪比臥龍鳳雛、爲報恩入曹營一言不發,可是史料中卻說這位徐元直起初是打架鬥毆的能手、進曹營是主動選擇、在曹操麾下也並不是一言不發。作爲河南許昌人的徐庶,那麼膠南百姓爲什麼又要祭奠他呢。

青島:正史的徐庶,越獄逃亡投靠曹操,終生不得志隱居膠南帽子峯

殺人越獄,徹底顛覆儒雅形象。

據羅貫中《三國演義》記載,劉備見到的單福(徐庶託名)瀟灑飄逸,頗有儒士風範,並且 很會演唱,用一段"懷才不遇"的歌曲就俘獲了劉備的心。劉備彼時求賢若渴,正是缺少智囊的焦慮時刻,徐庶的出現無疑是雪中送炭,沒有經過考試,當即就被收入囊中。

徐庶的學識才華,的確沒有讓劉備失望,他很快就用自己的才幹獲得桃園三兄弟的五體投地。他爲劉備識破了"的盧"仿主,輕描淡寫破了曹仁引以爲榮的八門金鎖陣,巧使計謀幫劉備奪取了重鎮樊城。這讓劉備一時聲威大震,曹操不得不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敵方陣營"神祕軍師"單福的對策。

這次御前會議上,號稱"夢中泰山捧日"的謀士程昱向阿瞞透漏了單福的出身,"此人幼好學擊劍;中平末年,嘗爲人殺人報仇,披髮塗面而走,爲吏所獲;問其姓名不答,吏乃縛於車上,擊鼓行於市,令市人識之,雖有識者不敢言,而同伴竊解救之。"

這幾句話,令在場衆人譁然,原來飽學多才的儒生軍師,也可能是殺人越獄的暗黑少年轉化而來的。其實三國演義作爲小說家言,許多內容都是虛構的,是羅貫中老先生爲了情節發展改動的人物關係,但是程昱說的這一段,確實是真實情況。

徐庶的起底,在陳壽的正史《三國志》中沒有記載,但在《蜀書·諸葛亮傳》中卻有相關內容,與程昱所說的基本一致,看來這位曹營大謀士沒有冤枉徐庶,而電視劇版的三國演義中,徐庶向劉備自稱身世,也提過這些內容。徐庶的尋仇殺人、抗拒審問和威逼百姓,整個就是一黑社會大流氓的形象,最後竟然在同黨的支援下越獄逃跑了,頗有點"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霸氣。

青島:正史的徐庶,越獄逃亡投靠曹操,終生不得志隱居膠南帽子峯

主動投操,舍忠取孝辭別故主。

著名作家畢淑敏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如果一個人執意躺着不動,十個人也不能把他拉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自己想努力,纔會有所成就,他自己頹廢消極,任何人也幫不了他。

當年執劍天涯的徐大俠,不知是不是聽說過類似的名言警句,總之過了青春叛逆期的徐元直突然就轉向了。對於原先玩世不恭、自由散漫的自己,他深以爲恥辱。有道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徐庶決定發憤圖強,"棄其刀戟,折節學問",就是棄劍從文了。

徐庶來到了文人薈萃的荊襄一帶,這裏的學術氛圍十分濃郁,與江南的會稽、揚州不相上下。徐庶謙虛謹慎的向賢達之人請教,但是他的名聲實在太響了,許多文士不願與大流氓爲伍,都避而遠之。可見沒有犯罪前科是多麼的重要。

徐庶當然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他立志發奮,別人不教就自己摸索,"卑躬早起,常獨掃除",聞雞起舞式的的學習方式,終於有了成績,徐庶無師自通,達到了"動靜先意,義理精熟"的境界。由於學問的提升,讓他結識了許多名士高人,其中就有司馬徽和諸葛亮、龐統等人。

像《三國演義》中提到的,大謀士程昱出了個"餿主意",把徐母哄騙來見曹操,然後用僞書把徐庶賺來曹營,徐母爲兒子明珠暗投一怒自盡。其實,像徐庶這樣的優等生,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怎麼可能看不出自己母親的書信真僞呢?所以這段故事,也是羅貫中先生編出來烘托劇情,給曹操拉仇恨的。

據陳壽《三國志》記載,當時的情況是,劉表病逝,荊州一片混亂,曹操來攻,蔡氏獻了九郡。劉備無存身之地,只好帶領部隊南行,部分百姓跟隨,其中就有徐庶的母親。這一次戰略轉移中,劉備步兵運動緩慢,曹操的鐵騎很快趕上,混亂中徐老太太就落到了曹阿瞞手中。

徐庶聞知,就跑到劉備和諸葛亮(那時候徐庶和諸葛亮同輔劉備)面前,痛心疾首的說,原來想全心全意跟隨主公成就偉業,現在我媽被阿瞞抓走了,我的心都亂了,啥也做不了了,我得去找媽媽,咱們就此別過。說完之後,徐庶就一撩馬蹄子,跑到曹操那邊去了。

青島:正史的徐庶,越獄逃亡投靠曹操,終生不得志隱居膠南帽子峯

魏殊多士,難展抱負鬱郁終老

徐庶在民間最廣泛的傳說,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和"進曹營一言不發",說他雖然被迫進入的曹操陣營,卻是感念當年劉備的知遇大恩,把原本是背信棄義、反叛投敵的形象,轉化爲大義凜然、恩怨分明的忠義之士。羅貫中先生的確妙筆生花,同樣的情節,還有關羽投降曹操的"約三事",也是把武聖投降的負面形象轉化的光輝自然,真乃生花妙筆。

話說回來,徐庶的歸操是自願行爲,並非曹操的挖坑陷害,那麼也就不存在徐庶和曹操的弒母仇恨,而且徐庶歸操的時候,在劉備帳下供職不過兩年,確實也談不上深厚的階級感情。既然沒有刻骨銘心的對立,也沒有情深意切的恩遇,那麼也沒有必要整天對着曹操拉着大驢臉,化妝苦大仇深了。

那麼徐庶在曹操帳下任職期間,他的境遇如何呢。南朝宋著名的史學家,"三裴"之一的裴松之,他爲《三國志》作注時,引用了魏略中的記載,"至黃初中,韜(石韜石廣元)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單福,徐庶別名)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黃初年間,是曹丕年號,爲220年至226年。曹操攻打劉表,取得荊襄九郡的時間是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徐庶歸操的那一年。按照諸葛亮的說法,他率領蜀軍出隴右攻打曹魏政權時,石廣元和徐元直還是中層幹部,典農校尉約等於地市級負責具體事務的市級領導,御史中丞則相當於祕書處長。這樣計算,石廣元和徐元直已經四十奔五,按照漢代的觀念,這已經是老年人了。

諸葛亮在隆中高臥的時候,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和許都徐元直,都是朋友也非常熟悉,相互之間的才幹學識都非常瞭解。二十多年不能被提拔重用,作爲蜀漢丞相、國家大權在握的諸葛亮,難怪會發出感嘆,曹魏那邊真的有很多飽學之士嗎,爲什麼石廣元、徐元直這樣的人不能被重用。

由此可見,青年時代就投奔曹操,把自己的最好年華都奉獻給曹魏事業的徐庶,他應當是失望和落寞的,他把自己的前途交給了心中的理想之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僅僅作爲中層的虛職幹部存在。就像如今,二十年的科員,三十年的副科,還有比例選拔處級的規定,能上位的只能是極少數,大多數人要熬到"皓首窮經"而一無所得。

諸葛亮"魏殊多士"的感慨,也許含有其他的寓意,或許是感慨老曹家身邊溜鬚拍馬之士太多,像徐庶這樣的人不屑爲之,當然挨不上邊,更別提晉升門路。又或許是說曹操父子身邊多有鑽營取巧之士,石廣元和徐元直不善於此,自然不得升遷。看來晉升之道古今皆然。

那麼諸葛亮的眼中,徐元直究竟是怎樣的才幹和地位,在《資治通鑑》中,有一道下達給羣臣的文書(就是紅頭文件),是諸葛亮被任命爲丞相的第一道命令,他說道,"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啓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

這裏認爲徐元直處事清醒不惑,董幼宰勤奮有爲,如果大家像他們二人一樣,自己就可以少犯錯誤了。將當時在曹魏供職的徐庶和在蜀國供職的董允相提並論,作爲榜樣要全體臣工學習,由此可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如果在蜀國,必然會大有作爲,至少應當是副丞相一樣的職務,絕非泛泛之輩。

不管怎樣,歷史的選擇,人生的結局都無法更改。自古忠孝難兩全,當時徐庶在忠孝之間,選擇了孝義,而摒棄了忠義。結果,空自消耗畢生才華而不能得志,默默無聞僅以中層官職而終。世人爲職級所累者何止一二,確實令人遺憾,以職級而評價人之才幹學識,又何其可笑。但是像徐庶這樣按照本心而活,到底是問心無愧,何得何失,也不便評價了。

青島:正史的徐庶,越獄逃亡投靠曹操,終生不得志隱居膠南帽子峯

趁亂逃脫,膠南棄官歸隱山林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徐庶還有另外的結局。在赤壁鏊兵之時,龐統作爲曹操請來的頂級顧問,向曹魏獻上"連鎖戰船,如履平地"的妙計,曹操大悅,請宴後送別。龐統溜溜達達出來找船回江南,卻被徐庶一把抓住了手腕,說道,"黃蓋獻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你又用連環計,你們用心真是歹毒,唯恐曹營八十三萬人馬燒不盡殺不絕嗎?"

龐統當時嚇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七七八八,連忙把徐庶拉到一邊,悄聲說,"君當真要說破我計嗎?"徐庶曰:"只求一個脫身之計。"龐統微微一笑,告訴徐庶說,可在軍中散佈流言,就說西涼馬騰、韓遂要發兵來取長安。

徐庶聞知大悟,於是回營帳散佈流言,等曹操焦慮之時,上前獻上計策,請命帶兵馬去散關,防守馬騰、韓遂的西路大軍。曹操非常滿意,心想這位"緘口不言"的先生終於被我感化,開始爲我分憂了,爽快答應了徐元直的"脫身計",撥付三千人馬,令徐庶星夜前往散關,把住重要隘口,防備西涼州軍馬入侵,以解"後顧之憂"。徐庶在大難臨頭之際,成功逃過赤壁大火。

逃離曹操控制的徐庶,把兵馬帶到散關之後,就孤身一人繞過長安,經過潁川、泰山,從青州來到了膠州灣畔的膠南,到訪了琅琊臺,見此處山石秀美,就留在此處。徐庶擺脫了世俗官宦羈絆和蠅營狗苟的世俗,心情痛快,遂將官帽扔下山崖,決定從此不仕,永不離開此山。因爲大珠山上徐庶扔了官帽,於是此地就有了"帽子峯",民間也有了"徐庶不離帽子峯"的傳說。

徐庶在山上建了草蘆,因爲他學識淵博,就把胸中丘壑都傳授給當地鄉民,交給大家如何看四季節令,如何漁汛打魚,怎麼採桑種穀。當地人只知道這裏的山上突然出現了一位儒雅清高的隱士。許多鄉民都受過他的恩惠,深得百姓的愛戴,被奉爲守護神仙。

後來當地百姓爲了紀念徐庶的善行,就募捐財物,在大珠山帽子峯的徐庶居所處,修造了一座徐庶廟。《琅琊臺志》有記載,徐庶廟爲正方形,古樸典雅,廟內祀泥塑徐元直神像,兩壁有彩繪,香火繁盛不衰。

廟北側爲徐庶觀海讀書之處,廟後有水泉,能治百病。徐庶信仰甚至遠播膠州、諸城和高密等地。上世紀四十年代,徐庶廟被毀壞,至今僅剩遺址廟基,徐庶觀海處有幾處柱洞,餘皆不存。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部分照片和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果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