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面臨全球經濟或金融危機,但比這更嚴峻的是精神或信仰危機;馬克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本文作者:語默,號不知先生,詩人、思想者,著《語默文集》。)

一、迷信與信仰

人們“迷信”飛鳥的叫聲,以爲它就是整片的森林;人們“信仰”城市的噪音,以爲它就是繁華的象徵。“迷信”讓我們執着於自己而喪失“自己”,“信仰”使我們捨棄掉自己而發現“自己”。如果認爲信仰是不可懷疑的話,那“信仰”就是一種“迷信”;換個角度,如果我們說某某人因爲作惡,所以就會遭到報應,這種因果關係也是一種“迷信”。

二、平等與不平等

我們認識到的“平等”,還遠遠不足以讓我們理解什麼是“平等”。因爲不同階層或職業的人所提及的“平等”,從粗淺概念上理解“平等”不如說我們根本沒必要談論這種“平等”。通俗來講就是每個人都在追求“平等”肯定會導致“平等”的僵局,至少從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來看,你所認爲的“平等”或許就是他所認爲的“不平等”。不得不說“平等”創造一切的同時也在毀滅着一切,在這個世界只有“不平等”,哪裏會有“平等”?

三、光明與黑暗

當人類真正認識到光明也是“黑暗”的時候,才發現“黑暗理念”竟是如此博大精深。從人類的“口號”審視,“光明”是永恆的君主;從人類的“習慣”審視,“黑暗”纔是永恆的君主。人類始終在“黑暗”中尋覓着“黑暗”,而絕不是通常認爲的在“黑暗”中尋覓着“光明”。就像燭光下分娩的“黑暗”與“光明”,直到“光明”死了,而“黑暗”卻還活着。用辯證思維看,“光明”是“黑暗”的靈魂,“黑暗”也是“光明”的靈魂。

四、真理與謬誤

“真理”產生謬誤,“真理”也產生於謬誤。沒有謬誤存在的“真理”不是真理,把真理視爲“絕對真理”的真理則是一種謬誤。謬誤距離我們“最遠”,卻距離我們最近;真理距離我們“最近”,卻距離我們最遠。在現實中,謬誤取代了真理,“真理”並不存在。

五、知識、無知、無所不知

我們對知識的“無知”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對知識的“無所不知”。無知是知識的“黑洞”,獲取的知識越多,“黑洞”就愈大。當你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無知”才能轉化爲一種巨大的能量。“無知”是打開世界的一扇窗,“無知”是開啓人性的一扇門。

六、這個時代的哲學

這個時代並不缺“研究人”的哲學,最缺的恰恰是“關心人”的哲學;這個時代並不缺“談論別人”的哲學,最缺的恰恰是“反思自己”的哲學;這個時代並不缺“幸福”的哲學,最缺的恰恰是“悲觀”的哲學;這個時代並不缺“學院派”的哲學,最缺的恰恰是“瘋人院”的哲學;這個時代並不缺“溫室效應”的哲學,最缺的恰恰是“改變世界”的哲學。

七、現在的哲學家

我們不得不說只有過去的哲學家,現在的哲學家充其量是談論“過去哲學家”的哲學家。雖然馬克思認爲“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如今最嚴峻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改變世界”?現在的哲學家依然在解釋着世界,並未肩負“改變世界”和“如何改變世界”的使命。現在的哲學家只關心他已經知道的東西,從來不會對“不知道”或“什麼是知道”發生興趣,而僅僅是對“知道”的東西冗詞贅句。

八、經驗與思想

不是通過道聽途說得來的經驗纔是最爲寶貴的“經驗”,不是通過照貓畫虎得來的思想纔是最有價值的“思想”。所謂的經驗只能是“錯誤”的直接證明,理論上可以從經驗中汲取教訓,而在汲取經驗的過程中卻重複了“錯誤”。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而最不重要的思想嚴格上講還不能稱其爲“思想”。思想是思想家“最後的飯碗”。

九、經濟危機與精神危機

我們正在面臨着一場全球性的經濟或金融危機,但比這更嚴峻的則是全人類的精神或信仰危機。如果說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外在需求的盲從”,那麼精神危機的根源則是“內在需求的迷失”。經濟危機就像不斷膨脹的“泡沫”,精神危機就像沒有靈魂的“屍體”。

十、理性與非理性

我們以“理性”終結,又以“非理性”開始;理性“抑制”思想,非理性“激發”思想;理性“毀滅”一切,非理性“創造”一切;理性更切近謬誤,非理性更趨近真理;理性依附世界,非理性改變世界;理性讓我們變成了“動物”,非理性把我們從動物變成了“人”。

本文版權歸語默(號不知先生,字以少,詩人、思想者,著《語默文集》,代表作《世界就在這裏》、《思想末世論》、《道德黑洞》)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使用。

本文配圖均是與“迷信與信仰”、“經濟危機與精神危機”等主題內容相關的繪畫作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