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綬雖爲名家紀曉嵐與劉墉的弟子,卻在書法造詣上遠超兩位老師;伊秉綬乃清代詩書畫印四絕的大家,爲何僅以書法之隸書名垂後世?伊秉綬拜帖學大家劉墉爲師學書法,在碑學造詣上與鄧石如不分伯仲;書壇泰斗沙孟海說伊秉綬書法比鄧石如境界要高,書友們您怎麼看(本文作者:語默,號不知先生,詩人、思想者、書畫印研習者,著《語默文集》。)(本文作者:語默,號不知先生,詩人、思想者、書畫印研習者,著《語默文集》。)

伊秉綬隸書《月華洞庭水 蘭氣蕭相煙》

曾爲惠州與揚州知府的清代隸書大師伊秉綬不僅爲官清廉且博學多才,《墨庵集錦·小傳》曾言及他“好蓄古書畫,頗究性命之學,屏謝聲色,每食必具蔬,曰藉以清吾心耳”。雖早年隨清代帖學大家劉墉學習書法卻以碑學著稱,在篆、隸、楷、行四體當中尤以隸書成就最高。可以說在清代的隸書造詣上能與鄧石如並列的,且能將隸書達到登峯造極者唯伊秉綬一人耳。康有爲曾將鄧石如推舉爲“集篆之大成者”,而伊秉綬則被譽爲“集漢隸之大成者”。伊秉綬早年學書尤以漢隸用功最深,但也廣學博取深諳歷代諸家名帖,如《蘭亭序》、《聖教序》、《樂毅論》等,對他影響最大的古代書法家有顏真卿和蘇東坡。

伊秉綬隸書“退一步齋” 橫額 47×139cm 紙本 1813年 上海博物館藏

伊秉綬隸書《仲軒》水墨紙本 32.5×93.5 cm 成交價805萬元

伊秉綬 千章百硯之齋 故宮博物院藏

當然也曾對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虞世南、米芾、趙孟頫等書家法帖有過深入研究和臨習。若論伊秉綬的書法不得不提及他的隸書學習軌跡,其隸書早年主要師法《禮器碑》、《史晨碑》及《孔廟碑》,後又遍臨《裴岑碑》、《尹宙碑》、《張遷碑》、《韓仁銘》、《郙閣頌》等,但對伊秉綬隸書影響最大且用功最深的是《衡方碑》,在伊秉綬《留春草堂詩抄》中曾記載自己臨習《衡方碑》達上百遍之多;而小楷更多受益於王羲之的《樂毅論》,並在小楷筆法的基礎上融入了篆隸筆意;其行書融顏真卿與李東陽二人之長,古雅而溫婉。不僅如此,伊秉綬的詩文、篆刻、繪畫也造詣頗深,而不爲後人所熟或因被隸書名氣所掩之緣故。其繪畫好墨梅疏竹與水墨山水,篆刻宗法秦漢並師從黃易與丁敬。

伊秉綬 隸書 昨葉書堂 橫幅 成交價437萬元

伊秉綬題錢杜梅花冊 寒香千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伊秉綬隸書《纘戎祖考》

鑑於蘇東坡與歐陽詢對伊秉綬多方面的影響,不得不濃筆重墨談及三位先賢的故事。因命運多舛的蘇東坡曾流謫於惠州,故在伊秉綬任廣東惠州知府期間,爲自己敬慕的蘇東坡重修了故居。如今流傳於廣東與揚州一代民間的“汀州伊麪”,與蘇東坡發明的“東坡肉”皆成了美食佳話。在嘉慶十年伊秉綬到古韻厚重的揚州任知府,而宋代的古賢歐陽修與蘇東坡也曾在此做過太守。而就在伊秉綬剛剛上任期間恰逢淮南水災,在《賑災四首》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乙丑歲,秉綬忝守揚州,值七屬水災,次年尤甚。蓋自甲子已來,疊溺三載,冬麥未種,哀鴻嗷嗷。賑金無算。”嘉慶十二年秋,伊秉綬父親在揚州官邸去世,隨後辭官回故里爲父親治喪,揚州數萬百姓含淚送別這位清官。

伊秉綬書法 建忠弼之謓,張遷碑語。敦詩悅禮膺祿美厚,西峽頌語

伊秉綬 西湖講舍校經圖 福建省博物館藏

伊秉綬隸書橫幅 華嶼讀書堂 縱32cm,橫13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伊秉綬在揚州留下了很多墨跡,不僅爲隋煬帝陵遺址寫“隋煬帝陵”四字隸書碑文,也曾爲揚州名勝之平山堂書寫過楹聯,此地爲歐陽詢被貶官至揚州太守時期所建,其懸於堂前的牌匾有“風流宛在”與“坐花載月”,皆是爲了懷憶先賢歐陽詢軼事所設,伊秉綬曾在此書寫一幅楹聯爲“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衆賓歡。”而今當我們遊覽觀賞揚州瘦西湖的時候,蓮花橋上的“蓮花橋”三字隸書,以及“湖上草堂”的牌匾均爲伊秉綬題寫。後來,伊秉綬因肺病不幸逝世,人們爲了追憶這位勤政愛民的太守,原供奉歷任太守歐陽詢、蘇東坡、王士禎的“三賢祠”,將伊秉綬位列其中並改稱爲“四賢祠”,其品行爲世人嘖嘖稱道。

伊秉綬隸書 《壽》

伊秉綬 1812年作 隸書臨尹宙碑 成交價74.7萬元

伊秉綬隸書 釋文:敦煌太守克敵全師,抵威到此。裴岑紀功碑在絕域雍正年間始出土

從書法師承方面追述伊秉綬的學書經歷,必須談及的兩位是清代名家紀曉嵐與劉墉,若論師承時間排次的話紀曉嵐在前,而伊秉綬後來拜劉墉爲師則是因於紀曉嵐的推舉。紀曉嵐曾在《真行書詩文合卷》冊頁的題跋中寫道:“石庵與餘同充讀卷官,爲餘書此軸,門人伊子墨卿酷愛石庵書,因以贈之。”紀曉嵐與劉墉交情非同一般,而伊秉綬又備受紀曉嵐器重。紀曉嵐酷愛收藏硯石,而伊秉綬亦受師影響,與硯石結下了“硯緣”。伊秉綬的老師劉墉晚年學顏真卿,而伊在未拜其爲師之前已在顏體方面下過苦功。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一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二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三

至於劉墉到底是如何教授伊秉綬書法的呢?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寫道:“憶予初識寧化伊墨卿秉綬太守於袁浦,墨卿,諸城之弟子也,因從問諸城法。太守曰:‘吾師授法曰:指不死則畫不活。其法置管於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與食指作圓圈,即古龍睛之法也。’……”而包世臣在書論後文中卻揭穿“真相”,即劉墉私下書寫用的是轉指法,在人前書寫則用的是龍睛法,自然,包世臣對伊的龍睛法也是否定的,認爲是劉墉誤導了弟子伊秉綬……雖然伊秉綬並未“照搬”其書法形式,卻從精神血脈上承繼了劉墉書法。王文治評曰:“石庵書,絕去宋元以來縱橫妍媚之態,而筆意高古。拙中含姿,淡中入妙。”由此看對劉墉書法的中肯評述,伊秉綬書法的精神奧妙亦在於此。從伊秉綬的隸書淵源來看,早期創作得力於漢碑,但真正影響伊秉綬隸書創作的則是桂馥。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四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五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六

如果再深入探討伊秉綬的隸書發展軌跡,真正對其書藝起決定作用的除了《衡方碑》,從書法內涵而論更多得力於顏真卿,而追本溯源會發現伊秉綬與顏真卿之間,有着一個共通的“書法橋樑”,那就是有着雄渾厚重風格的《衡方碑》,顏真卿能師法其精髓與神妙並能化之,而伊秉綬則從顏體書法與《衡方碑》雙管齊下,進而用顏體楷書筆法融入自己的隸書創作,可謂是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也。清代學者梁章鉅在《退庵隨筆》中這樣寫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遙接漢隸真傳,墨卿能拓漢隸而大之,愈大愈壯;未谷能縮漢隸而小之,愈小愈精。斯翁之後直至小生,二語真堪移贈耳。”可見同時代人對伊秉綬的理解是極爲深刻的,這些特點與顏體的樸厚雄渾、大氣磅礴及方嚴正大如出一轍,而伊秉綬與先賢顏真卿對秦代篆籀,乃至漢魏磚瓦都下過苦功進行研習。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七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八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七

正如近代文字學專家馬宗霍所說:“世皆稱汀州之隸,以其古拙也。然拙誠有之,古則未能。獨其以隸筆作行書,遂入魯公之室。”此番論述道出了伊秉綬之隸書,與顏書在精神血脈上有着必然聯繫。據傳伊秉綬曾有段時間苦練中鋒用筆,每天清早懸肘提筆畫數十百圈,以此法來爲“平畫寬結”打基礎。近代書壇泰斗沙孟海對伊秉綬如此評價:“他的作品無體不佳,一落筆就和別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來;除去篆書不是他常寫的外,其餘色色都比鄧石如境界來得高。”伊秉綬隸書融漢之淳樸,又植入了唐之氣勢,不僅能從古中出新,又能從新中返古。

(撰稿/策劃/編輯:語默,詩人、思想者、書畫印研習者,著《語默文集》,代表作《世界就在這裏》、《思想末世論》、《道德黑洞》、《未來歷史》等。)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八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九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十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十一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十二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十三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十四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十五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十六

伊秉綬隸書 楹聯之十七

伊秉綬 隸書“萬卷十年”七言聯 199×34.5cm×2 安徽省博物館藏

伊秉綬隸書 十一言聯,1801年作

伊秉綬書法 楹聯 縱橫聯句長侵夜,次第看花直到秋

伊秉綬 臨古帖 首都博物館藏

伊秉綬 臨顏真卿奉命帖 上海明軒2015秋拍 成交價57.5萬元

伊秉綬 韓愈詩 天津博物館藏

伊秉綬 武王銘 上海博物館藏

伊秉綬《行書薔薇花詩軸》紙本行書 109.9×49.9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伊秉綬《致仲雲書札》

伊秉綬《行書張詠寄傳逸人詩軸》灑金箋行書 129×40.8cm 天津博物館藏

伊秉綬書法 立軸 紙本 雪晴雲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墨卿

伊秉綬小楷

伊秉綬書法 扇面 月華洞庭水,蘭氣瀟湘煙

伊秉綬 臨《淳化閣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伊秉綬 仿沈周山水 廣東省博物館藏

伊秉綬隸書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一(節選)

伊秉綬隸書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二(節選)

伊秉綬隸書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三(節選)

伊秉綬隸書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四(節選)

伊秉綬隸書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五(節選)

伊秉綬隸書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六(節選)

伊秉綬隸書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七(節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