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生,可能因爲不安全的依戀關係。你和孩子存在哪種依戀關係?

5歲的小男孩磊磊白白淨淨、眉清目秀的,誰見了都說像個女孩。磊磊性格也特別乖巧,出奇的安靜,平時就待在家裏,一個人看電視,看動畫片,玩玩具,很少出門和別的小朋友玩,也不邀請別的小朋友到自己家來玩。

家裏來客人了,磊磊躲到自己房間裏不出來。和同齡的孩子相比,溫順的磊磊孤僻,膽小,怕貓怕狗,連小白兔也不敢摸一下。最讓父母頭疼的,是磊磊不願意上幼兒園,老師說磊磊很少說話,如果被老師點名在大家面前說話顯得很不自在,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

可是奶奶認爲,孩子乖巧老實是好事,磊磊爸媽忙於工作,奶奶怕小朋友欺負孫子,隔三差五還把磊磊留在家裏。

實際上,磊磊的行爲不能簡單的概括爲“溫順”、“乖巧”,溫順乖巧不代表排斥小朋友,拒絕新鮮事物,也不會害怕到陌生的環境裏去。磊磊的孤僻、膽小、交往焦慮,其實是兒童行爲中明顯的退縮傾向。

對於像磊磊這樣的孩子,父母多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陪他玩一些新鮮的遊戲,或者有意地爲孩子“安排”一些社交等,可以幫助孩子增強自信,變得“大膽”。

不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兒童形成了膽小孤僻的性格的原因。

磊磊的父母工作很忙,經常出差,他們要麼趁磊磊睡着的時候離開,要麼哄騙磊磊說:“媽媽就出去一下,待會兒(明天)就會回來。”天真的磊磊要麼一覺醒來,就發現爸爸媽媽不見了;或者每天等啊等,就是不見父母回來。久而久之,磊磊建立一套心理防禦機制,“爸爸媽媽隨時可能會消失,他們是靠不住的”,從而習得性無助。

父母對磊磊“善意的欺騙”本意是不想讓孩子傷心,但是這種處理方式卻並不妥當。人類在嬰兒和童年時期,對父母有着強烈的依戀。心理學家認爲,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爲它不僅提高了嬰兒生存的可能性,而且構建了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

依戀理論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爾提出。1944年,約翰·鮑比爾進行了一項關於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這些男孩中有很大一部分小時候曾經被遺棄,需要忍受憤怒、羞怒和沒有存在價值的感覺。

“母親離開我是因爲我不夠好。”他們會這樣解釋說。

這激發了約翰·鮑比爾研究母子依戀關係的興趣。現在的依戀理論一般認爲,依戀是指孩子與母親或者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一種特殊感情關係,產生於嬰兒和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童年時期形成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方式有着強有力的塑造作用。

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主要有三種,安全型依戀關係、迴避型依戀關係和矛盾型依戀關係,後兩種屬於不安全依戀關係。

約翰·鮑比爾的學生設計了一個“陌生情景測試”,測試孩子(通常是9到18個月大的孩子)與所依戀對象分開後,孩子獨自探索陌生環境的表現。結果發現,大約2/3的孩子在母親離開後會哭鬧一會兒,然後會擺弄房間裏的玩具,當母親回來後,這些孩子會開心地回到母親的身邊。這2/3的孩子屬於安全型依戀關係。

有大約1/5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沒有任何明顯表現,不哭不鬧,自己玩自己的。但是如果用儀器檢測,這些孩子在母親離開和母親回來時,心跳會劇烈變動,瞳孔收縮,緊張程度增高。這類孩子,屬於迴避型依戀關係。

還有一類孩子,對母親離開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對媽媽的態度又很矛盾,心裏既想與媽媽接觸,又有些反抗。如果媽媽想抱他,他會生氣地拒絕、推開。這時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遊戲,而是不時地朝媽媽這裏看。這類孩子屬於矛盾型依戀關係,約佔1/7。

後來,有心理學家提出第四種依戀關係:破裂型依戀關係,這些兒童曾有被虐待與被忽視的經驗,對母親展現出冷漠。破裂型依戀關係約佔4%。

有着安全型依戀孩子的父母能讀懂孩子的情緒,滿足他們的需求,父母會在孩子害怕時安撫他們,在他們高興時與他們愉快地玩耍,親子關係和諧。

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孩子通常比較善於應對有壓力的情景,懂得如何和周圍的人建立關係來獲得成功,他們不會覺得需要被迫靠近和接近他人,也不會剋制自己與他人建立聯繫。

迴避型依戀關係的孩子的父母通常孤僻、內向,他們不能很好地與孩子進行交流,或是難以有融洽的情緒體驗。

這些孩子在嬰兒和童年時期的需求常常不被滿足,或者被延遲滿足。迴避型依戀關係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傾向於退縮、被動,對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也缺少適當的熱情,人際交往空間從而會變得非常狹窄。

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他們也不願意信賴諸如朋友、戀人這樣的親密關係,不願意向別人尋求幫助,也較少主動尋求愛。

磊磊就屬於迴避型依戀關係。迴避型依戀關係的孩子,逐漸學會不依賴他人,有時候看上去他們似乎表現出令人驚訝的獨立與成熟,而這樣的獨立,讓人心酸。

李先生的性格很倔強,有時候甚至有點喜怒無常。他談過三次戀愛,都以失敗告終,最長的一次也沒超過兩個月。

有一次李先生和女朋友發生了一點小矛盾,幾天後女友生病,主動示好發信息讓李先生來學校醫務室陪自己。李先生心想,我對她那麼好她還要跟我生氣,遂刪了信息沒去。後來兩人分手後,李先生又責備自己作爲一個男生,居然一點兒也不大度。

20多年過去了,李先生對童年的一件事情仍記憶深刻。

李先生兩三歲時,母親要南下去打工,那天早上媽媽拿着行李箱,揹着包出門時,李先生意識到這次媽媽要離開很久,於是死死地抱住母親的腳不讓媽媽走,而媽媽則顯得不耐煩要甩開他,她叫爸爸扳開他的手,把他抱走,他在爸爸懷裏看着媽媽的背影哭得撕心裂肺。

李先生的母親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心情好的時候她會把他摟在懷裏,給他講故事、剝花生喫,可有時候母親會沒由來地指責兒子和丈夫。

學齡前,有一次母親讓他寫1到10十個阿拉伯數字,他把數字“8”寫成躺着了,媽媽讓他重新寫滿一頁紙數字“8”,寫完後,“8”還是橫躺着的,媽媽勃然大怒,扯過本子扔出去,訓了他一頓。

李先生母親的喜怒無常,琢磨不定的獎勵和訓斥,無法給他提供一個穩定的精神和生活環境,他的童年形成了矛盾型依戀關係。

矛盾型依戀關係的孩子,同時會有奔向父母和逃開父母的強烈願望。成年後,難以和朋友、戀人建立親密關係,當他提出的需求沒有得到戀人的滿足後,會像個孩子一樣哭鬧、爭吵,如果一切努力都無效的話,他們就會變得憤怒、怨恨。

矛盾型依戀關係的孩子,容易形成自戀型人格和邊緣型人格障礙,他們難以建立穩定的工作模型,頻繁跳槽。更容易受到威脅,而且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他們往往低自尊,活在痛苦和糾結中,永遠試圖向別人來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被愛的。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6歲的時候,喬布斯就知道了自己的養父母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在《喬布斯傳》裏沒有講到這個6歲的孩子當時的心理感受,但是後來他說:“我一切瘋狂努力都只爲讓母親明白,將我拋棄是個錯誤。”

然而喬布斯也重蹈了父母的覆轍,23歲時,他和女友克里斯·安生下一個女兒,喬布斯卻拋棄了他們,堅稱自己不是這個孩子的父親,並拒絕給她撫養費。

誠然,喬布斯具備了吸引公衆的“魔力”,然而事實上,他又是一個矛盾的孩子:以自我爲中心並且有着強烈控制慾,他嫉妒朋友,容易與人爭吵,爭吵失敗後,他會變得謙卑甚至有點楚楚可憐,會“淚流滿面”、“哭倒在地”;而成功的糖果又會立刻喚起他最真實的慾望,恢復成那個有些盛氣凌人的小孩。

作爲計算機業界和娛樂業界的標誌性人物,喬布斯被外界認爲是成功的。但對於自戀型人格障礙者來說,成功不是一種自我實現的追求,而是一種掩飾自卑、支撐自尊的補償機制。

自戀型人格面對情感表現得冷漠殘酷,他們與身邊的人維持着一種剝奪性的人際關係,哪怕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的成功能像喬布斯一樣改變世界,但他們身邊的人依然感覺不到幸福。

我們活在世上,渴望的不是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而是身邊人的溫情相待。

當然,以上做所有理論並不是爲了強調人生早期的依戀能夠決定人生的全過程。經驗表明,養育孩子的正確方式並不是唯一的。

即使父母對孩子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只要孩子認爲跟他們的對話是連貫可預測的,那麼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仍是安全型依戀。

我們大多數成年人,回憶起童年,基本都有很多的快樂回憶。但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一定交織着不同程度的痛苦的別離、混亂、誤解、創傷和謎題。

只有少數的人能夠覺察自己童年期經歷在大腦中建立模型的方式,以及這樣的模型對自己行爲和感情的影響。

此後的人生中,我們會編出各種各樣的故事和理論,試圖解釋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衝突,但在童年時期,世界的神祕性仍然鮮活生動,有時這種神祕性會伴隨着恐怖的力量爆發,控制着我們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

☞37歲離婚,40歲爆紅:做了7年主婦又怎樣,人生從來不止一種“活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