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於公元684年,歷經23年オ基本完工。它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的皇帝合葬陵,也是唐代帝王“依山爲陵”葬制的典範。

當年唐高宗在洛陽病逝後,陳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陽設置陵寢,但武則天爲了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的遺願,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星相家袁天罡和太史令李淳風受命四處尋找。

袁天罡沿着黃河兩岸尋找,一路來到關中,並無所獲。當他半夜子時出來觀看天象時,卻發現不遠處有一座山巒紫氣沖天,恰好與北斗相交。袁天罡認定那是塊寶地,於是急忙奔上山巒,找準方位。因一時找不到東西作記號,就摸出枚銅錢放到地上再蓋上浮土。之後,他趕案下山回朝覆命去了。

再說李淳風在接旨後沿渭水東行尋找寶地。一天正午豔陽高照之時,他忽然發現一座奇怪的山峯: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睡在藍天白雲之下的少婦,這少婦五官齊全。

李淳風抓緊爬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拔出髮針在二魚相交處扎入土中,然後下山回朝覆命去了。

武則天聽他二人說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再去複查。大臣來到梁山後,找到這塊地方扒開浮土,驚得半天沒站起來,原來李淳風的那根髮針正紮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兒裏!

世間竟有如此巧合之事?武則天認爲定是天命所歸,於是立即下令開工,修建乾陵,安葬高宗。

後武則天病故,中宗皇帝遵循母后生前“歸陵”的意願,再度開啓乾陵,將其安葬於此。

不管後世流傳的乾陵選址傳說是真是假,無疑它們已爲這座空前絕後的大唐帝陵蒙上了一層神祕面紗。衆所周知,營建乾陵之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以致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不僅如此,據說乾陵中的陪葬品更是豐富異常,讓人垂涎。

據說唐朝末期,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因缺少軍資,曾動用40萬將士盜挖乾陵,但是直到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有找到墓道口。後因官軍追剿,黃巢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峯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爲“黃巢溝”。

及至五代,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將“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可是他卻沒有盜成乾陵。當時,天空響起一聲驚雷,接着一道閃電直插地宮門口,六十個挖掘乾陵的土兵慘叫着,倒在地上化成了灰燼。之後,從地宮中冒出兩股煙,慢慢升上天空,不一會兒化作兩條巨鱗,張牙舞爪,撲向溫韜。溫韜嚇得倒在地下,滾下了臺階。不久,天降暴雨,猶如江河水從天而降,很多土兵竟被雨水衝下山去。溫韜被嚇得魂飛膽裂,兩眼竟向外流血,大叫不好。他倒在地上後,被衆土兵抬下山去。經過此番驚嚇後,溫韜再也不敢打乾陵的主意了。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爲幌子,率部下駐紮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當士兵們盲目挖掘時,忽然雷雨大作,數日不歇。軍中一時傳言四起,稱武則天顯靈了云云…盜掘不成,孫連仲匆匆率部離開了乾陵。

由此可見,這數千年來不是沒人打過乾陵的主意,而是從來未打成功過。上述這些傳說都帶有很多神祕色彩,不過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乾陵確實是有其“神奇之處”,才能讓它一次又一次地倖免於難。那麼乾陵未曾被盜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乾陵元宮,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據近年實地勘探,結果與文獻記載相符。乾陵地宮隧道爲斜坡形,方向正南正北,長65米,寬3.9米。隧道全部用石條封死,由南向北順坡一層層砌築,共39層。從平面看有419塊石料,實用4100塊。每塊石料長1.25米,寬0.4-0.6米。石條上有田槽,用鐵栓左右拉固,上下之間有鐵棍穿連,然後用熔化的鐵水澆灌,使疊壓的石塊渾然一體,堅同至極。可想而知,在沒有爆炸手段的古代,要打開這樣封閉的隧道,的確是很難做到的。這也就不難解釋,爲何乾陵至今能夠仍然保存完好了。看來、一代女皇不但治國有道,就連修建陵墓也是高人一等,這真是不得不讓人讚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