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揭開小罐茶的“假象”了!是時候揭開小罐茶的“假象”了!是時候揭開小罐茶的“假象”了!

全文共3161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25秒。

小罐茶雖冠名“小”

但卻是近幾年中國茶的話題王

這不

最近對小罐茶“大師作”的質疑又成爲話題

(質疑圖片)

誰也沒有權力用動機評判別人

在我看來

這個質疑的發問是早晚的事

面對這些質疑,我首先表明一個態度:這是社會大衆對一個消費品牌關注和探究的正常表達;即使有些嘲諷,作爲企業也無法要求對消費者用什麼語氣。

至於有人推測說這些質疑是出於競爭,是想抹黑小罐茶。更是胡扯!

我們誰也沒有權力用自己推測的一個動機作爲證據,去評判別人,去證僞別人。

我們只能在事實層面進行交流和交鋒。

那麼,大家對小罐茶“大師作”的質疑反映了一個什麼事實呢?

小罐茶有意無意製造了“三個假象”

這個事實就是——

小罐茶有意無意製造了“三個假象”

第一,小罐茶是純手工的!

第二,小罐茶是純高端禮品的!

第三,小罐茶創始人是短期行爲的!

而且這“三個假象”幾乎伴隨着小罐茶誕生那一天就開始在公衆面前生成、繁殖、傳播。

作爲茶媒體記者,對小罐茶如果說不去關注、不想了解,那肯定是失職。但即便關注、即便是行業專業記者,我也被小罐茶的“三個假象”長期困擾。

我有意跟行業人士和消費者聊起小罐茶,我發現他們表達最多、最集中的也是這三個“評價”。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我這個總結,一定會再次質疑我——這不就是小罐茶的“真相”嗎?

是的,我也曾經很長時間把這些“假象”當成“真相”!

所以,當我知道“假象”背後的“真相”時,我就意識到:這樣事實與評價、企業實踐與公衆輿論如此背離、悖理的狀況不可能長久地和諧共處。

所以我上來就說:

在我看來,這個質疑的發問是早晚的事

只是沒想到會來得這麼快!

既然來了,就表明

是時候揭開小罐茶的“假象”了!

“純手工”的“真相”:

工業化、智能化

先說第一個“假象”——純手工

“小罐茶,大師作”這句廣告語人盡皆知。各種媒介的小罐茶廣告中,八位大師的形象、茶葉生產過程的畫面,無不在強化着大師的形象和印記。

官網截圖:小罐茶的八位大師

在傳統茶人的農業思維中,大師的價值就是他的手藝;而大師的手藝很貴,小罐茶也不便宜,於是“手藝”被想當然地與“手做”“親自手工”進而具體到“親自手工炒茶”劃上了等號!

而背後的真相是:小罐茶從一開始就確定要走工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道路,而且堅持在這條道路上狂奔不已。

這第一個“假象”的形成和揭開,也是我最有收穫的過程。

作爲行業記者,在沒有深入細緻瞭解杜國楹的思維之前,我也被整得很崩潰:那位給大師計算工作量的哥們兒跟我一樣,都曾經歷過巨大的不解——因爲在我的頭腦中,能賣到幾十億的產品,大師除非是千手觀音,否則怎麼手工炒製得出來?

大師的確不是千手觀音!

但工業革命、工業化是千手觀音!

過去的民間神話故事中,爲了讓織女一個夜晚完成一百匹綢緞紡織任務,故事家必須求助神靈:

無數的靈鳥來幫助,一夜之間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但到了工業革命時代,這些不可能化爲可能。

英國工業革命的那些織布機就是靈鳥,它們創造了比人工高百倍千倍的效率。

把大師的原料選擇、工藝設定、品質控制等經驗、技術和智慧,變成具體的參數、標準,通過現代化機械、智能化工廠能不能百倍千倍地提高生產效率?肯定能!

小罐茶做的其實就是這些!小罐茶早已經在茶葉初制、精製、倉儲、分裝等環節保持着大投入,進行專業生產線、關鍵智能設備、食品級高規格現代工廠等的研發和建設。

但沒有工業化思維和工業化見識的我們,大都處於“夏蟲不可語冰”的境地。

怎麼合理化我們眼見的“不可理喻”?

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自己掌握的小學數學,嘗試去解一道高等數學題。

說實話,質疑小罐茶大師工作量的那道“算術題”,乍一看很幽默;但一旦明白,其骨子裏的低幼會給我一種黑色幽默的傷感!

一位工程師爲出故障的機器診斷問題,然後在故障處用粉筆標了一個點,收費10000美元。

這個故事廣爲流傳:面對質疑,工程師說畫一個點收費1美元,知道畫在哪裏收費9999美元。

我們更可悲:以爲收費10000美元的工程師的工作就是畫點!

小罐茶無意中對工業化的隱藏、廣告中對大師形象的突出,幫助我們“成功實現”了農業文明對工業文明的“理解”;傳統茶人、茶企用“以己度人”來理解對大師的運用,讓我們都陷入了小罐茶與我們共同編制的“假象”中。

“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顯然不行!

從本質上說,這種質疑就是對“欺騙”的一種反彈。

只是我們沒有質疑自己的小學算術能力,而是去質疑這道高數題——你的答案怎麼跟我想得不一樣嘞?!

“純高端禮品”的“真相”:

苛刻、極致、價值

第二個“假象”的產生

是第一個“假象”順乎邏輯的產兒

據杜國楹自己在廣州“創新中國茶”年度論壇的演講,小罐茶的中檔產品“彩罐茶”與大衆產品“口糧茶”都在呼之欲出的路上。但即使如此,很多人打死也不會相信!

因爲按照傳統農業思維:我能把大師牌子打響,能把價格頂上去,能把利潤提起來,誰還會再去做出力但不一定“討好”的中檔、大衆茶?

實際上,在支撐小罐茶高端價位背後的,除了大師因素和投入之外,我認爲更重要的是小罐茶在苛刻追求極致與價值上的巨大人力、物力、心力。

比如反覆比較、精心尋找優質原料的過程,

比如反覆品評、追求更好口感的研發過程,

比如嚴苛的衛生、質量及其穩定性的控制過程,

比如每款新品都堅持科學調研反覆優化的過程,

……

廣告片截圖

我想說

大師當然不輕鬆

但小罐茶確實很累!

杜國楹說:小罐茶最初也沒有想過把自己做成禮品。

我相信他的真誠!

但小罐茶具不具備禮品屬性,不取決於小罐茶的初心,而取決於小罐茶的品牌地位和大衆對它的心理定位。

一款名氣大、價值高、形象時尚的茶品,你不讓它做禮品,消費者自己都不答應!

都已經是高端禮品了,你再做出中檔茶不是自毀形象嗎?

這些傳統觀念中的悖論或者禁忌,其實在工業化時代或許可以當它不存在:

多品牌戰略可以化解品牌矛盾;

如果沒有大衆市場,就無法體現小罐茶對茶屬於大衆消費品的定位認識,就無法彰顯小罐茶那些情懷的宣誓。

所以,盼望着小罐茶儘快把它的中檔產品、大衆產品儘快推出。相信這些產品面市之日,就是關於小罐茶高端茶、高價茶“假象”的破滅之時!

“短期行爲”的“真相”:

不知道中國茶迎來“升維時刻”

第三個“假象”的誕生有些扯

不是罵人

是大家質疑的思維確實混亂了

首先,既然不理解小罐茶何以既守住大師手工,又能做到標準化、規模龐大,又不理解小罐茶將來究竟會怎樣去“逆天”,於是從杜國楹身上去尋找分析判斷的蛛絲馬跡。

從“背背佳”“好記星”“E人E本”到“8848”,杜國楹好像都是把豬養大了就賣,所以,理所當然,小罐茶也一定會被杜國楹“始亂終棄”。

不管這個證據鏈斷沒斷(8848不還在做着的嗎?),反正我“自圓其說”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也就推導出了公衆的“智商焦慮”!

殊不知“背背佳”是個小衆且階段型產品,但它推動了學生書包的改變,而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是不能跟植物生命攀比的;

茶作爲中國最大的沒有實現工業化的處女地,如果小罐茶沒有把她做成南泥灣,是不會離開、也無法(變現)離開的;

而如果一旦小罐茶把這塊生地建成拉斯維加斯,它又有什麼理由逃離這迷人的茗香國呢?

杜國楹與我們來自同一時空,但他的觀察、思維維度與衆不同。小罐茶的操作理念與動作,幾乎都來自工業化維度!

我不能說小罐茶在採取“降維打擊”式的發展競爭;但說茶行業很多人之所以不理解小罐茶,並共同鉤織了一個關於小罐茶的“假象”,主要是因爲思維還沒有完全“升維”。

我覺得這個判斷是準確的。雖然這是一種痛的領悟(我也曾在其中)。

早幾年,社會上流行“互聯網思維”說法。因爲不用這個新詞,就無法準確表達互聯網的不同;

今天,中國茶進入工業化的“升維”已經開始,如果你還留在農業“維度”,不僅要面對“智商稅”,還會面臨“失語症”的困惑。

預判未來,我覺得小罐茶會盡快發佈自己的中檔、大衆產品;同時在廣告策略上,應該把“臥底大師”的真容——工業理念、工業技術、工業文明亮出來!是時候了!

五年、十年後再回頭看這件事,一定會有更多人理解:這不過是茶產業在從農業思維向工業文明邁進時的一個小插曲!

中國茶產業前進的腳印還會寫着不少謎團和誤解,但它絕不會停下腳步!

你買過小罐茶嗎?

重點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