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和慕田峪長城,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自古以來就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說法,可是提起浙江台州的江南長城了,估計很多人就不熟悉了,豈不知,台州的江南長城始建於東晉時期,比北京的八達嶺歷史還悠久,而且和北京八達嶺的修築大有淵源,可以稱之爲八達嶺長城的範本。

沿着台州臨海的東湖行走,遠遠望去,一坐巍峨的城樓高高聳立在天際,這裏就是台州臨海著名的江南長城了。台州府城牆,又稱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省臨海市,全長6000餘米,現存5000餘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沿着好漢坡198階臺階上來,就是攬勝門了,城樓上戚家軍的旗幟迎風招展着,嘉靖三十六年,戚繼光任寧紹臺參將時期,在臺州抗倭,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抗擊倭寇九戰九捷。期間,戚繼光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牆,根據台州當地人的建築發現靈感,然後創造性地 加蓋了二層中空敵臺、遺存到今天。

戚繼光在臺州府城牆的修築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爲什麼說江南長城是八達嶺長城的範本呢?原來明朝中後期的長城有兩大痼疾:一是北方邊患、一是東南海患,“抗倭大捷”後的戚繼光升職,發現北方長城“老化”的問題後,他決定將修築改造台州城的經驗,複製到北方邊塞上來。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將他在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強上。他們抽調江南三千兵士,將其在臨 海築城經驗運用到明長城修建工程中。北國長城的空心 敵臺,源自臨海。因此,南北長城在規格、形制、構造上, 同點頗多,實爲北國長城之“師範”和“藍本”,遂稱江南長 城。

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在城牆上修建了13座雙層空心敵臺抵禦倭寇。這些神似“八達嶺”的城牆和敵樓,都來源於一種普通的漁民建築,台州地區漁民的房子用石塊壘砌,方正、堅固、硬氣、窗口窄小,這種碉堡式的建築吸引了戚繼光的眼球,並被他應用於軍事建築中,後來的八達嶺長城,也是沿用了這樣的建築風格。

走近敵臺的內部可以看到,敵臺的建築跨越城牆內外兩邊,內部空間很大,在當時的戰爭年代,可常駐大量兵力,且能避雨禦寒,非常便於瞭望、防守和傳達信息。這種雙層空心敵臺,隨着戚繼光等人調駐北疆而極大影響了北方明長城的建設,不僅提升了防禦能力,也創造了標誌性的城牆景觀。戚繼光創建空心敵臺,是其軍事實踐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對中國古代軍事建築學的巨大發展,是軍事建築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

台州府城牆在歷史上意義重大,始建於東晉,歷史上曾多次拆毀、重建及修繕,元朝時期台州府城牆以其防禦水患的重要功能免於拆除,明朝時,中國的東南沿海常受到倭寇偷襲與搶掠。臨海城牆雖能擋住洪水,但無法抵禦倭寇的襲擾,往往損失慘重。嘉靖三十二年,在受到倭寇多次掠奪而付出慘重代價後,遂於當年花巨資對臨海城牆的城防系統進行強化建設。嘉靖三十六年,戚繼光駐守台州抗倭,根據軍事防禦特點進一步改善臨海城牆的防禦能力。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甕城,是一座具有軍事防禦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牆。

昔日的古大炮,經歷了若干歲月的滄桑鉅變,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個觀賞景點,時光不語,曾經的輝煌變成了一段亙古的回憶,把人們的記憶拉回到那個久遠的年代。

全長五公里的江南長城,在2.5公里的中端,沿着龍頭亭行走,會有一個城隍廟。經年的老樹在大自然的風雨中倔強的生長着。

行走在濃廕庇日的江南古長城上,在蜿蜒曲折中尋覓一段過往的歷史煙雲。那久遠的輝煌定格在史書上,留給現代人的是安居樂業的美滿。

旅行小TIPS

1 交通 公交車209路終點站,205路長城攬勝門站,201、202、203、204、209、211、302、310路等均可在東湖公園站下車,步行一段路程(500餘米)可到攬勝門入口。票價2元。

2 門票 65元。

【作者簡介】雁行江湖,旅行攝影師,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請與作者聯繫。

(微信:317585025 微信公衆號:J3175850525 微博:雁行江湖de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