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批00後即將高考:“爆款”專業多,專家建議不要隨意跟風)

又是一年高考時。幾天後,首批“00”後學生即將步入考場接受高考“洗禮”,之後還會面臨大學和專業的選擇難題。

那麼,和往年相比,今年又有哪些緊跟時代發展的熱門專業可供選擇呢?

澎湃新聞梳理發現,今年,同人工智能行業相關的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等國家力推的“新工科”備受關注。此外,“一帶一路”建設倡議下的非通用語種、新媒體大熱背景下的“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也同樣值得關注。

5月28日,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興趣是選擇這一專業較爲重要的因素,不能因爲AI“熱門”而隨意跟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同樣認爲,對待熱門的新興專業“一定要理性對待”,冷靜分析自己是否具有學習該專業的優勢、潛力。

“機器人工程”

據教育部2016年2月公佈的2015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坐落於南京的東南大學率先在本科設立了“機器人工程”專業。此後該專業備受青睞,據澎湃新聞梳理,2016年度,獲批“機器人工程”專業的高校增至24所,2017年度這一數據達到60所。

“機器人工程”專業大熱的背後,是人工智能行業的持續發展。《經濟觀察報》3月報道稱,人工智能行業目前最缺四類人才,一是一些邏輯算法方面的人才,二是基於一些核心技術平臺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線上雲端能夠使用的人才,基於平臺開發的人才,三是大數據人才,四是人工智能硬件產品人才,對新的終端產品有所瞭解,比如機器人等。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在人工智能領域頗有“野心”的成都2017年年底發佈人才藍皮書,稱“人工智能產業領域的人工智能架構師、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大數據工程開發師、仿生機器人研發工程師等9類人才緊缺”。

上述情況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促成了大數據、機器人工程等專業興起,同時早已存在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及其他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計算機學科專業也備受青睞。

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教育部今年4月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複合特色專業、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南京大學、湖南工業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十餘所高校宣佈建設人工智能學院。

5月28日,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對愛好數學和編程、希望用計算技術服務社會的學生,均可考慮今後從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行業。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如同水與電”,高水平的人工智能行業從業人員需要盡全力交叉培養而成,而一般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員則不需要太多門檻和條件就能直接運用AI。因此,興趣是選擇這一專業較爲重要的因素,不能因爲AI“熱門”而隨意跟風。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今年3月,教育部公佈了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新增備案本科專業2105個,其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最爲熱門,共有250所高校新設該專業,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19所教育部直屬高校。

該專業首次在高校出現是在2016年。當年2月,教育部公佈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位列其中,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大學成爲首批獲批成立該專業的高校。次年,又有32所高校獲批。此次248所高校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幾乎是前兩次獲批高校的8倍。

“大數據”備受高校青睞與國家大力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及該產業人才緊缺相關。國務院2015年8月曾印發《關於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明確鼓勵高校設立數據科學和數據工程相關專業,重點培養專業化數據工程師等大數據專業人才。

從省份上來看,河南21所高校新增該專業,爲最多,河北、山東、安徽、廣東、江蘇等省也有較多高校成功獲批。在大數據產業佈局中表現搶眼的貴州此次共有8所高校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根據《貴州日報》5月28日報道,全國首個大數據統計學院落戶貴州財經大學,包括“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管理與運用”兩個專業。其中“大數據管理與運用”爲今年3月剛剛公佈的“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即此前未有設立,首批也僅有5所高校獲准設立。

“一帶一路”非通用語種

教育部今年3月公佈的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北京外國語大學新增審批專業14個,全部爲此前沒有的非通用語種專業。其中包括斐濟語、庫克羣島毛利語、盧森堡語、桑戈語等。這延續了最近兩年新增專業的一個趨勢——該校2016年度新增非通用語種專業爲11個,同樣均爲新專業。

教育部公佈的另一數據顯示,上海外國語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西安外國語大學等高校最近幾年均在非通用語種專業建設上發力,僅在2016、2017兩年便分別增加了5、17、12、10個相關專業。

地處西南的雲南民族大學從2015年開始,連續三年增設小語種專業,共有9個,且以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語種爲主。該校東南亞學院院長陸生近日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增設相關語種是“爲雲南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服務”,“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陸生坦言,就部分專業招生情況而言,“不是很理想”,“會有一部分學生是調劑的”。“這主要緣於不太瞭解,往往都是進入學校學習之後會更感興趣一點,第一批報考的孩子現在學習非常賣力。我們請了語言文化方面的專家,以及語種對象國的教師到場交流,跟他們談該語種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陸生認爲,非通用語種開設之初都會存在困難,需要社會更多的“宣傳”。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金利民告訴澎湃新聞,非通用語種漸熱源於“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具有深入進行文化經濟和政治交流的需要”,加之“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帶動。

就她的感受而言,專業開設之初“報名情況還是挺不錯”,但也有學生和家長“擔憂”工作難找。“需要知道,非通用語種再火,在使用上也沒有英語範圍廣。因此在培養上,我們要求非通用語種專業學生要有較好的英語能力,可以用英語工作,這樣非通用語種便會成爲一個非常強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金利民稱。

網絡空間安全和信息安全

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包括中國科學院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在內的18所高校獲准設置“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其中部分高校已計劃今年開始招生。另有16所高校獲准設立“信息安全”專業。

早在2015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就已決定增列“網絡空間安全”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並於次年4月確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等29所高校獲得首批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資格。2017年9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進一步公佈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西安電子科大、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等7所高校入選。

據澎湃新聞統計,上述高校除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尚無明確消息外,其他高校均已成立或宣佈籌建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比如,5月20日,東南大學網絡空間學院成立,成爲江蘇省首家。稍早前的4月底,中國電科、中國科大共建的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也已揭牌。

近期也有其他高校成立網絡空間學院的消息傳出。據南開大學新聞網報道,5月16日,南開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同時成立;據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消息,5月19日下午,西本工業大學與360集團舉行洽談,介紹雙方合作籌建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的情況。此外,上海交通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均有相關“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的報道

國內著名的網絡安全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劉建偉教授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單純從理論和技術研究層面上說,我國應該屬於跟跑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在基礎的軟硬件產品開發上,必須承認我們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在網絡空間對抗方面處於劣勢。”劉建偉認爲,社會對網絡安全人才的需求較大,“要彌補這種劣勢,根本上還是要加強高水平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同樣認爲,對待熱門的新興專業“一定要理性對待”,冷靜分析自己是否具有學習該專業的優勢、潛力。“網絡空間安全還有待時間檢驗,現在已有不少學校在這一專業開始招生,也建議考生冷靜對待,不要簡單地從專業名稱和可能帶來的利益誘惑進行考量。”儲朝暉向澎湃新聞表示,一個人在未來從事什麼職業,專業只是基礎,更多東西需要自己創造。

其他:助產學、網絡與新媒體

5月27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稱,隨着我國“二孩”政策的實施,各大醫院產科分娩量呈現“井噴”趨勢,目前助產人力資源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難以滿足社會需求,臨牀急需本科層次助產人才。助產學專業於2016年首次開設,當時僅有4所高校首次獲批開辦此專業。而教育部今年3月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度已有20多所高校新增此專業。

此外,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同樣備受關注。據澎湃新聞統計,教育部今年3月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度共有37家高校新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中國青年報》上述報道稱,近兩年,新媒體上市公司是傳統媒體的2-3倍。有專家認爲,新媒體傳播人才是信息時代下各級媒體及其他行業的緊缺人才,市場缺口很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