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以色列當地時間凌晨三點半(北京時間8:30),航班終於平穩降落在特拉維夫機場,機艙內自發響起了感恩的掌聲,這掌聲來自飛機上的猶太人,他們用發自內心的方式感謝機組人員的辛勤付出,也感謝生命之神的護佑。

簡單用過早餐後,黎明的曙光從地中海的海平面上再現。清晨微涼,行走在特拉維夫雅法古鎮的巷道上,古樸的建築顯年代感十足,一磚一石滲透着厚重的歷史韻味,陳舊的牆壁和門板上,藝術家們塗鴉的書畫作品,映射着崇尚自由、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特質;自然生長的各色鮮花,爲整個古鎮增添了無限生機與溫暖;樓頂讀書者的雕塑,公園裏安靜捧讀的路人,街上揹着小提琴的老太太,海邊晨跑的健身者,用行動詮釋着精神至上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雅法,教堂與古街,一隻鴿子與一羣鴿子的逡巡,竊語,歡唱,與不遠處的教堂構成了完美的和諧,世界和平,永遠是人類所追求的那道光。走過街角,柔和的晨曦中,與一隻貓欣喜邂逅,駐足,友好凝視,又各自遠去,我們似乎從彼此陌生而相通的心跳中,找到聯通華夏文明與猶太文明的通道。

來不及倒時差,我們就投入了充實而有意義的訪學考察。從特拉維夫大學張平教授的報告《求經思維——中誘對話框架下的猶太創造力》,到訪問海法市利奧·貝克教育中心,再到戈登師範學院,從私立學校到公立大學,從訪談交流到實地參觀,每一個環節十分緊湊,每一項內容都帶給我全新的觸動和思考。

一天的訪學,我對猶太民族和以色列教育的初步印象有四個關鍵詞:

1.本原文化

一棵樹:數十年前的一幅標誌性藝術傑作,幾十年來,根下無土卻綠意盎然,以色列人無土栽培的科技能力可見一斑。其實,誰說這株樹沒有土呢,它不正是根植與四千年猶太文化這方深厚的土壤嗎?

一個人:無論是每一個孩子還是大人,每個人都有強力的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在兩所學校,聆聽每位老師分享時,他們的開場做自我介紹總會追述自己的祖源與出身,世世代代永不忘本,懂得感恩;從小學起,所開設的課程中,有一門關於猶太教義《摩西五經》的torah(托拉)課程,專門追溯猶太民族的歷史文化,引領孩子們不忘來路,方知未來走向哪裏。

一個民族:2000年放逐與迴歸,猶太人散落世界各地,甚至慘遭屠殺與迫害,卻從不丟棄信仰,不被外族所同化,崇尚平等、正直、堅韌、富有愛心,勇於探究,敢於創造,已深深融入猶太民族的基因,成爲一種世界罕見的文化現象。一部《聖經》經典,一場《大衛王》燈光秀,成爲猶太人身份認同的基石,成爲一個民族迅速崛起並領先與世界的神奇密碼。

2.未來意識

以興趣爲先導,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創造力,開展項目學習與小組學習,教學生如何提出問題,並尋有效的求解決方案,這樣的教育理念,無論在利奧·貝克教育中心、戈登學院,還是在以色列的其他所有學校,都已成爲所有人的共識和常態。兩天來,從所見所感中我似乎漸漸明白了《養育下一代創新者》一書的要義,也找到了中國與以色列教育文化的顯著差異:前者是規矩至上、努力至上的文化,後者是興趣至上、熱愛至上的文化,因此,兩種文化的價值取向不同,也決定了育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巨大差異,進而影響到學校的辦學方向。

將科技融於教育,以教育促進科學,培養具有創新力的下一代,是以色列重要的課程目標和獨特教育模式。用大腦學習,用心靈感受,用身體體驗,讓學習在實踐中發生,比單純的“教授”要ok扥多。在戈登師範學院的,參訪校長們分組體驗了獨特的未來教師培養方式,密室逃脫遊戲課程化,自然變換和歷史文化場景化,動畫視頻製作,幼兒編程課程……無不在培養孩子們一種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動手能力。正如學院教師培訓中心主任演講中所說,他們要做的是着眼於未來的教育,要爲應對未來世界的無數可能性做準備。我想,如何激發孩子內在需求,點燃渴望的火焰,,進而引導孩子通過置疑、對話、協作、調查、研究等方式,尋求自主改變,纔會讓學習真正發生,也纔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3.開放融合

課堂與課外的融合:五年級教室,陽光活潑的孩子們正在圍繞下週紀念羅馬某英雄的主題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在兩位導師組織下(一位主講,一位助教),孩子們或創作藝術作品,或創編校園劇,或講故事,或查閱資料,課堂已不再是堆砌知識的固定空間,而是融通各個層面、鏈接多方教育資源、統整與開發課程項目的多維場域。

學校與社區的融合:很顯然,這所敞開大門辦教育的利奧·貝克教育中心,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校,它更像是特拉維夫的文化中心、資源中心、信息中心。學校與教會、市民共用 教堂,分時段面向社區開發的運動俱樂部、游泳池、健身房、體育場、圖書館,孩子、大人和老人同處一室的場景,學校師生共同參與並帶領社區人員一起做項目研究的開放性,已遠超越了我過去對學校教育的認知。這種互利雙贏的辦學模式,拓寬了教育半徑,豐富了教育任務,也爲以色列培養了衆多優秀甚至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律師、學者等。

以色列與世界的融合:在酒店,在車站,在大街上,以色列隨時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不同的膚色和語言,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溝通交流,因爲微笑、手勢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在以色列及其他各國都分佈着不少猶太人,他們的信仰程度和生活習俗各不相同,卻能尊重對方的差異,並與世界其他民族和諧相處,在各個領域合作研究的課題,成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傑出樣板。

4.人性觀照

無論是採取差異化教學的“天才班”,課內外亦師亦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都是對每個個體生命的尊重、關注與在乎,是真正的人性關懷,因材施教。當然,幾天來,還有許多的小細節也觸動着我的心靈:上衛生間排隊等候時主動禮讓,且爲着急的乘客導引,不分國界;學校、辦公室接待訪問團時,都會看見象徵友好的以色列和中國國旗;煮雞蛋上印着生產日期……每一個細節都是品質與風格的縮影。

從北京到特拉維夫,再到海法、耶路撒冷,近四十小時的連續作戰,行走着,累着,更多的是思考,是啓迪,是視野的拓展和思維方式的改變,而不是“拿來即用”的現成操作方式,這纔是以色列訪學的真正意義吧!

——“道”勝於“術”,朱華賢如是說。

2019.5.23 於耶路撒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