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國,你好!現在這個媒體很重要,媒體要傳播正確的知識和常識,正確的輿論導向;否則媒體是湊個熱鬧,轟轟烈烈去報道那些脫離需求的公益活動或者志願服務,那實際上更加會助長這種無效的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的泛濫和盛行,所以你拿起筆發揮你媒體人的作用,我覺得很有必要。

媒體不要違背常識,助長無效志願服務公益活動氾濫和盛行

徐本亮老師不遠千里發來的語音留言甚爲感動,自己寫的一個自媒體小文不僅得到徐老師的關注還給我鼓勵和留言,真的看到了一個老一代公益人孜孜不倦的公益之心。

從徐本亮老師的語音留言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位認真負責的人,面對現在國內公益環境和媒體傳播,徐老師直言利弊堅決摒棄媒體湊熱鬧、反對無效志願服務和公益活動的泛濫和盛行。

徐本亮老師從事公益慈善事業20餘年,是中國較早接觸德魯克思想的人,他退休後奔走國內多個城市,用自己多年的實踐和理論推動有效公益,是國內公益人的楷模和典範。

這幾天徐老師的語音留言一直在腦海中縈繞,今天又不經意間看到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他四十歲的時候給自己寫的十二個字----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

白巖松談到的捍衛常識和徐本亮老師說的媒體要傳播正確的知識和常識真是驚人的相似。

白巖松談到爲什麼要捍衛常識:過去人們在很多情況下違背常識,不說真話,是因爲畏懼;現在卻是爲了利益,滿大街氾濫着“僞常識”。

白巖松談到的捍衛常識,他舉例健康領域,媒體同行公然給“僞常識”的傳播提供方便,“僞常識”會包裝、會宣傳,加上媒體喪失理性地傳播,到頭來倒黴的都是中國普通老百姓。

說到捍衛常識,各行各業都有一些常識,這些常識真能像白巖松說的那樣只能是捍衛,絕不能去利用和包裝,利用和包裝的“常識”一定就是“僞常識”。

現在社會組織、在公益領域也需要捍衛一些必要的常識,千萬不能把給養老院老人洗一次腳、爲留守兒童理一次髮、上街撿一次垃圾就當成了公益。

近日,在北京一個公益論壇上,一位專家講到一個公益組織到貧窮、落後農村給小學生講衛生保健,第一課竟然是教育當地小學生不能露天大小便。

在一個生火做飯都出現困難的地區教育孩子不能露天大小便出發點可能是合理的、善意的、科學的,可是在這個村子沒有一間有篷蓋的廁所,你讓孩子們怎麼大小便?

這樣的普通、基本常識都弄不懂,這樣的公益教育、公益普及結果如何?大家都會想到。

這個不切合實際的公益案例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這是一個沒有調研、沒有需求、沒有使命的公益行動,公益組織僅僅是投入了、參與了、滿足了,最後都不知道、不清楚農村孩子衛生保健最需要、最需求是什麼?最需要改變的是什麼?

可怕的是這次公益行動竟然還出現在媒體報道中,不知道人們看了這樣公益組織做出的這樣公益行動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這種傳播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時值年關,圍繞送溫暖、志願服務會越來越多,如何避免養老院老人一天被洗八次腳的新聞報道出來,如何做好公益組織和媒體的銜接和資源共享,兩位大咖都給出了一些建議。

徐本亮老師的建議是:做公益、做志願服務必須需求導向,公益組織必須根據需求導向制定實施方案和採取工作方法,必須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實施公益組織行爲,絕對不能自娛自樂、僅僅滿足自身需求。

白巖松的建議是:公益組織暴露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緣於缺少媒體溝通經驗,缺少與公衆對話的經驗;媒體人要捍衛常識,不爲利益誘導,要敢於說真話,不要受畏懼;播撒善意的種子,傳播社會需要的正能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