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下联绝对经典

1.王羲之接对联

王羲之的字千金难求,一年除夕,王家大门口对联几次贴出几次被人揭走,王羲之心生一计,贴出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对联不吉利就没人揭了。第二天凌晨,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2.“老”字没一点

有个农民欠财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

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只写了一个“老”字(没有里面一“点”)

财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像,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

老字(子)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3.一个大人

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守令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

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徐答曰: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

4.“不如不说”与“何必多管”

清初,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5. 上下“凭”等

针对封建社会的“上尊下卑”官气十足,有人戏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横批:上下“凭”等

6.畜生出题

解缙为官正直,一些权贵策划了一个宴会,想让解缙当众出丑。会上,一个贵人对解缙说:“老朽有句上联,久思无对,不知可否赐教?”这位贵人便把事先准备好的上联念了出来: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句)

他刚念完,一群帮手立刻拍案叫绝,借此奚落解缙。没想到解缙泰然自若,说:“恕我冒犯”,接着对出了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那些权贵们听了目瞪口呆,纷纷离席而去。

7.有杏不需梅

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

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对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8.莫欺小儿

清咸丰年间,热河知府卜昌欺塞外无人才,便微服去热河诗社寻衅。适逢两个娃娃在家,卜昌喝令他们快去找社主。一个小孩道:“今天我俩在家,要对诗,只管赐教。”卜昌无奈,出句道:

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便淡。

一个小孩一眨巴眼,笑眯眯对道:

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为卦。

另一个道:

两日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加口便唱。

两个娃娃拿卜昌的名字糟蹋戏弄,使他异常难堪。从此,卜昌再也不敢藐视热河的文人了。

9.眼中人是面前人

北宋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寇准,他能文能武,为人正直忠贞。历史上记载了他的业绩,也记载了他对对子的故事。

说是有一天,他和几个人在亭子上聊天。这个亭子在水池边上,快到中午时分,太阳在水中倒映出来。寇准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

水底日为天上日

意思很简单明了,可大家一时谁也对不上。问寇准,寇准也是笑而不答。正巧,杨大年有事来向寇大人汇报,也找到这里。杨大年是对对子的行家,他一来,仿佛为众人解了围。大家让他先把对子对出来。

寇准把出句告诉了他。大年想,宰相说的是日影,还有什么影儿呢?对,人影。他看着寇大人眼睛,突然发现里面有自己的人影,就立刻对出:

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夸奖他:“好一个大年,真是绝顶聪明!”

10.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又很擅长诗文,走到哪儿都撰联题词。有一次下江南时,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到民间私访。他走到一个地方,见一户农家正在办喜事,乾隆皇帝想看看乡俗,便灵机一动,叫侍从拿出三个铜钱,又写了一个单联一起送去,作为贺礼。联句是:

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下,农家主人可为难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埋怨这个不速之客不该这样为难人。可巧,农家主人的小儿子在旁边看见了,他就向父亲说,要写联应对。父亲心想,10岁的孩子懂个什么,还要对对子?正在犹豫时,儿子已挥笔写下了下联: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回句落落大方,又毫不示弱地怼了回去。这样一来,反倒使乾隆皇帝为难,留也留不得,走也走不得了。好在他没穿龙袍,也不怕失身份,就以会会写对联人的借口,还是进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