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是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某些方面跟孩子有着同样的需要:我们需要有时候能够像孩子一样无所顾忌的开怀大笑,我们在我们信任的人面前充满安全感的撒娇,当我们遇到危险时需要像在妈妈怀里一样有被保护的感觉,我们需要带着自己的好奇和无知的心情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我们在某些时候也需要像孩子对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完全敞开心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

住在我们心中的那个孩子,她/他是否还安然无恙?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你的童年经历会对你成年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所有你童年时期所有被阻碍了的需求,都会让你在某种程度上留在那个阶段无法继续成长。比如依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你在口唇期(oral stage)的时候没有充分的发展,你就会停留在对于口腔产生的刺激上,作为成年的你就可能通过抽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

其实从发展心理学里的观点来看,我们并不是成为“成年人”之后,就会抛弃所有之前“幼稚”的自己。当然我们逐渐明白,很多自己孩子时期的行为是很任性或者说“孩子气”的。比如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在公共场合嚎啕大哭,我们学会不为了得不到的东西耿耿于怀而在地上撒泼打滚,我们明白现在看电视不写作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知道有些时候现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为了我们之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

但我们在每一步发展过程当中,那个时期的我们仍旧住在我们心里。所以现在住在你的身体里的,不仅仅是2015年6月2号的你,而是你2岁,5岁,10岁,15岁,20岁,25岁和直到现在的此刻的你,它们并存着,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

所以此刻正在阅读的你,你不只是一个成熟、有责任感、耐心、懂礼貌、有公民意识并且孝敬父母的成年人。你同样也是那个好奇的看着毛毛虫弓着身子往前爬的宝宝,是那个迫不及待的去游乐园玩耍的小朋友,是那个时常想着要逃课去打游戏的少年,是那个看到自己喜欢的人怦然心动到面红耳赤的懵懂少女,也是那个在喜欢作诗喜欢绘画喜欢有事没事儿拿着吉他弹两首曲子的文艺青年。

拥抱你心中的孩子,而不是压抑它

可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慢慢开始远离我们内心的那个孩子。我们开始不容许自己脆弱或者无助,不容许自己撒娇或者任性,甚至我们会把任何的孩子气看做是幼稚的象征。可是当我们开始否定心中的孩子时,我们内心的那份“成熟”同时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话听起来很矛盾是不是?

其实我们身上的不同面(孩子的一面或者是智者的一面)就跟我们体验到的不同的情绪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我们的一部分。当你否认或者压抑着一面时,另一面同样同样也被抑制住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你觉得伤心、愤怒或者后悔这样的情绪都让你无法忍受,于是不管多么难过、生气或者悔恨,你都尽可能的压抑自己的情绪。

结果会怎么样呢?也许你的确能暂时成功的把这些你不想要的情绪压抑住了,但同时你会发现自己也体验不到快乐、喜悦和爱了。因为我们的情绪走的是一个神经路线,当你压抑到了消极情绪,对应的你的积极情绪也就受到了抑制。同样,如果你压抑着自己孩子的、不成熟的一面,你也无法把自己最成熟的一面发展出来。

所以如何才是不压抑孩子一面的自己呢?

我想起了原来我在参加曼陀罗绘画治疗小组的时候,一位学姐画的一幅曼陀罗。那天老师让我们画一幅来代表最本真的自己,这位学姐画了一个跳着舞的小姑娘。老师问她:你现在想对这个小姑娘说什么?学姐潸然泪下的答道:我想对她说句对不起!原来这个跳着舞的小姑娘一直被学姐压抑着,她选择读神经科学的博士并不是自己的梦想,而一直以来她的舞蹈梦想都被她深深的掩埋起来,因为她需要“成熟”,需要符合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

当然我所说的拥抱你内心的孩子,并不是说我们还要孩子一样任性或者无理取闹。而是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某些方面跟孩子有着同样的需要:我们需要有时候能够像孩子一样无所顾忌的开怀大笑,我们在我们信任的人面前充满安全感的撒娇,当我们遇到危险时需要像在妈妈怀里一样有被保护的感觉,我们需要带着自己的好奇和无知的心情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我们在某些时候也需要像孩子对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完全敞开心扉。

一个只有“成熟”的一面的人,会是一个很无趣很呆板的人。而真正的长大,是在我们需要我们成熟的时间和地点成熟,需要我们成为孩子的时候变为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