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運行的中國經驗

本報記者 王佳雯

在近日召開的中歐碳市場對話與合作項目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副司長蔣兆理稱,中歐碳市場合作項目第一期已經取得圓滿成功,其直接成果便是中國全國碳市場的啓動。

自2015年中國在巴黎氣候大會做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峯值”的減排承諾,至今已過去3年時間。其間,中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與國際社會積極互動,並在切實的行動中取得了豐碩成果。

穩紮穩打的碳交易平臺

“過去,對於高排放、污染的企業來說,排放什麼、排放多少,都是沒有太多成本的。”談到碳交易市場對於推動企業向綠色環保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中國政策專家庫專家、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低碳經濟專委會執行會長李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國。作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向世界做出了減少碳排放的鄭重承諾。“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峯值,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李鵬介紹說。

看上去宏大的目標,在一步步實際舉措中變得可實現。

“去年,我國的碳強度比2016年下降了5.1%,相比2005年累計下降約46%,已經提前完成了我國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承諾。與此同時,今年,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從試點邁入全國交易啓動階段。”李鵬說。

碳排放交易體系是通過設定碳排放配額總量和交易排放配額的方式來實現節能減排的一種有效手段。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了《關於開展碳排放交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此後,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7省市率先啓動了碳交易試點工作。兩年後,深圳率先開展碳交易。2017年底,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啓動。

循着碳排放交易體系在中國的發展路徑,不難看出中國在碳排放交易中的紮實佈局。良好局面的形成,也包含着與外國相關機構積極互動、合作的成果。

據介紹,2014年至2017年間,在“中歐碳交易能力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在全國31個省區市開展了30多個項目,吸引了中歐雙方近2000人蔘與。在發佈會上,中歐碳市場合作的第二期項目宣佈啓動,以推動中歐雙方在碳交易方面的進一步合作。而會議所釋放出的中國與國際社會積極合作的信號,也令各國越來越關注中國在推動碳交易市場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當我們談應對氣候變化時,沒有中國,這樣的舉措不會成功。”歐盟氣候行動總司高級專家喬納斯·安斯曼指出,中國的積極應對令人備受鼓舞。他指出,在氣候政策方面,乃至中國在巴黎氣候峯會的協議和承諾方面,雙邊合作都可以讓更多國家、地區獲益。

企業成本有了新算法

有了碳排放交易平臺,環保型企業和污染型企業的經濟賬將會換個算法。以往,企業爲了控制生產成本,不惜違法偷排、漏排,甚至存在環保設備不合格以及在生產中私自關停環保設備等現象。

而運行環保設備的企業,履行了保護環境的責任與義務,卻常常因成本增加而在市場競爭中失去價格優勢。久而久之,市場上甚至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局面。這自然需要環保部門更有效地監管,但也需要更合理的機制,讓污染企業從經濟利益層面受到牽制。碳交易平臺便爲這樣的舉措提供了可踐行的場地。

碳交易啓動後,企業再想鑽空子將變得困難,這無疑會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及投資產生影響。

據估算,每產生一噸二氧化碳排放,將相應產生約3.2千克和2.8千克氮氧化物排放。“經營不佳、技術裝備水平低的企業,若是多生產,就會帶來更多的配額購買負擔。在碳市場機制作用下,企業通過調整能源結構、採用節能低碳和新能源技術等綠色環保發展方式的同時,將從源頭上有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李鵬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過去幾年碳排放的強度和總量雙降的經驗表明,碳市場在實現低碳發展的戰略目標方面會發揮重要作用。碳減排成本高低不同,減排成本低的企業超額完成減排任務,可以將剩餘的碳排放配額賣給超配額排放的企業獲取收益,通過這樣的市場化運作,激勵企業改進生產、轉型升級,促進企業自主自發減排,實現減排成本較小化。

期待中國碳排放範本

“過去幾年已探索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政策制度設計,初步形成相關政策和交易體系,但是也要看到當前的碳市場還不夠活躍、碳價格尚存在波動等問題。”李鵬說。

儘管如此,根據《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以排放量每年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左右的水平作爲納入企業的門檻,發電行業納入的企業達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過30億噸。這個規模遠遠超過世界上正在運行的任何一個碳市場。

這樣龐大的碳市場,需要一個高效運行的工具,讓交易變得簡便可行。

“正確的工具——容易被大家接受,行政成本比較低。這也是我們選擇建設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原因。”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介紹稱,過去幾年開展交易試點的經驗表明,碳市場可以成爲相關目標的有效工具。

馬愛民堅信,未來在實現低碳發展的戰略目標方面,碳市場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體現在,碳市場可以通過適當合理的價格信號,促進企業自主、自發採取減排行動;另外在建立碳排放市場條件下,促使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高碳排放向低碳排放轉移,促進綠色低碳企業融資方面的降低,希望通過碳市場帶來附加效益。

儘管在專家眼中,國內當下的碳市場還存在種種問題,但與中國合作的歐盟合作者卻開始期待從中國碳交易市場的運行中,爲其他國家碳交易平臺的建立尋找可借鑑的範本。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成功經驗,對其他國傢俱有借鑑意義。現在在全球都嘗試碳市場,不僅僅中國,拉美、非洲等通過碳市場對話,使用巴黎協定的條款去打造系統,最終促進非洲區域內的合作。”國際排放權交易協會主席德克·福里斯特說,“未來還有很多挑戰,我們需要這些系統來合作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巴黎協定。”

他最後指出,中國在全球是最大的碳市場,將會爲全球碳交易確定潮流,併爲碳交易運營提供經驗。他期望,通過各國的努力在全球範圍發展起碳交易聯盟。

(本報記者李惠鈺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國科學報》 (2018-05-10 第5版 技術經濟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