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该这么说,随着《误杀》的曝光,陈思诚的创作之路——或者说类型片创作之路——正在渐渐变得清晰。甚至于,看海报的操作,陈思诚是否会将类型上的混搭与反差一玩到底,来个彻底的颠覆呢。

昨天,贺岁档再添一部新作。

创意十足的先导海报,一夜刷了屏,提供的信息很简练——

《误杀》,12月,导演柯汶利。

而监制的名字,正是一年多没怎么露面的陈思诚。

这张海报很棒,今天的次条「一周物料考」会提到它。幼童涂鸦的极简画风,却描绘了一桩细思极恐的命案。站立的成年人一手握着带血的铁锹,一手牵着孩子,眼前是一具倒下的尸体。

反差感带来的视觉冲击,绝了。

不过现在,我们关注的焦点是——

继演员、编剧和导演后,陈思诚又要做电影的监制了。

这不免让人想起他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特别明确,我一直都知道」。

中国电影,或许需要不止一个「陈思诚」。《误杀》是?

不妨就从这部刚刚曝光的《误杀》说起。

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有一张海报。综合其他信息,再强调一遍,两个最直观的亮点——

监制陈思诚,和改编自印度悬疑神作。

细想一下,这二者的契合度之高,或许正是《误杀》值得期待的那个关键原因。

▲ 原版在印度被翻拍多次,可见这个故事有多精彩

原版《误杀瞒天记》在类型上是典型的犯罪悬疑,抛开印度电影惯有的时长问题,基本上可以视为悬疑电影的一个剧作范本。

它的高度类型化背后,矛盾的铺垫与设置,对观众情绪的调动,在商业片层面,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所以,有这样的珠玉在前,改编者必须是深谙类型片创作的高手。

简单说下改编上的重点和难点吧。

看过原版的都清楚,这是关于一个父亲如何用智慧拯救家庭的故事:女儿误杀勒索者,妻子匆忙埋尸,父亲临危之际,用自己的勇气、担当和智慧撑起了整个家。

简言之,它集合了亲情大爱的感动,与悬疑烧脑的快感。

同时,相信陈思诚之所以看中这部影片,也和其背后极具话题性的社会议题关系密切。

从社会范畴的警察执法、公民安全,到家庭层面关于「为了保护家人不惜一切」的表达,都有着广泛的讨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从海报来看,改编在大前提上将不会有太大差别,都是女儿误杀了人,父亲挺身而出。

所以陈思诚与柯汶利在改编上的重点,其实是一个做决定的过程——

ok,故事底子已经摆在这里了。

那么,我们是要情感走心,还是悬疑走肾?哪个占C位?是否要增减角色?是否要更改剧情?是否要加入更多大场面?是否要加入新的类型元素?批判和讽刺的力度要控制在多少才合适?

甚至于,看海报的操作,陈思诚是否会将类型上的混搭与反差一玩到底,来个彻底的颠覆呢?

不无可能。反正我们都知道,他擅长这个。

总之,这个决定对改编者判断力的考验,无疑是巨大的。

毕竟,原样复制固然简单,但也丢掉了改编的意义。而改的话怎么改,是改剧情还是改风格,是稳妥保守还是剑走偏锋,这些重要的决定,都要在一开始被拍板拿下。

至于难点,就简单多了——

如何落地。即,怎样把本土化做出彩。

尤其是,考虑到原版涉及到揭露警察执法暴力、男主一家逃脱法律制裁等细节,改编上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处理好这个难点,在本土化和精彩度之间找到那个平衡与空间,是陈思诚和柯汶利必须攻克的难题。

如今,一年多没怎么露面,一亮相就甩出一张年度级别的海报,《误杀》也早早预定了今年贺岁档的一个位子。

看起来,同前几次一样,陈思诚这次依旧信心满满。

他的确是那个合适的改编者。

在国内的类型片创作层面,他走得比多数人都要远。

三部导演作品,46亿高票房背后,陈思诚的创作人生,值得我们来细细总结。陈思诚是?

应该这么说,随着《误杀》的曝光,陈思诚的创作之路——或者说类型片创作之路——正在渐渐变得清晰。

而「陈思诚是谁」的问题,却越发模糊起来了。

从演员到导演,从两版「北爱」到两部「唐探」,再到今年底唐探网剧,以及这部《误杀》,乃至未来的「唐探宇宙」,演员身份未完全放弃,但出镜次数渐少。

梳理下已知的这些信息,陈思诚以演员、编剧、导演和监制,不断进阶的四重身份,有条不紊地铺排着自己的创作人生。

这一切的发生,不过10年。

▲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片场

这过程大家都熟悉,无需赘言。【深水娱乐观察】要做的,是提炼结果。

「陈思诚是谁」背后,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是陈思诚」。

应该说,从15年一鸣惊人的「唐探」之后,陈思诚作为优秀创作者的特质,开始被观察者用放大镜一点一点地发现——

简单说,让陈思诚走到现在的,是他的分寸、精准、高效和远见。

「唐探」的成功,首先便来自于陈思诚在类型混搭上,极好的分寸感。

这分寸感,不仅仅限于将喜剧和悬疑两种类型放在了一起,真正考验的,是混搭之后,是否能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不能太过放飞疯癫,也不能让推理绕地观众云里雾里,并且,这两者不能各自为战。

如果看得仔细,也会发现情节中刻意安排了部分起初的笑点,成为了最终破案的关键线索。

这分寸感背后,透着陈思诚的聪明。

剧作层面,可以说是小聪明。陈思诚的大智慧,在创作题材选择上的精准。

写下《北京爱情故事》的剧本前,他才拍完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属于30岁来临前的自我表达。

两版「北爱」结束,继续拍爱情片,当然顺手。他却将此前偶然想到的一个灵感,扩展成了后来的《唐人街探案》。

到18年,拉到美国拍摄的「唐探2」,已经是春节档的重量级选手。

尽管样本还没那么多,但他这7年来,几次改变之后的一击必中,的确是反常规与反经验的。

这同样可以解释了他的高效——

从演员到导演、编剧再到监制,陈思诚创作身份的转变,也是业内罕见的高效。

或许,这一切都是因为远见。

而陈思诚的一切创作远见,都是基于类型片创作层面的发散。

从「唐探」对IP开发的尚不敏感,到「唐探2」中为扩展宇宙与IP产业铺设的所有细节。比如世界侦探排行榜,以及探案手游Crime Master。

这才有了未来的网剧「唐探」和「唐探3」,以及更多未公布的宇宙开拓。

陈思诚的创作远见,还体现在从不迷信所谓「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

类型片创作,尤其是顶着IP开发目的的类型片创作,要做到持久的优质输出,必须建立一个稳定靠谱的团队。

这里,《误杀》的导演柯汶利,就是网剧「唐探」的四位新人导演之一。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创作,此前的作品是口碑不俗的短片《自由人》。

新人想变资深,总要迈出第一步。从这个角度,这些新人导演比当年的陈思诚,又是幸运的。

▲ 网剧「唐探」的四位新人导演

站在更高的视角,让所有人变幸运的,又或许是这个时代。

没错,限制还在,环境仍需改善,但回顾过去的30年,这就是类型片发展最好的时代。

中国电影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商业类型片高质量、成批量地崛起。中国电影是?

离公映还有半年多,但《误杀》已可以加入「贺岁档必看」的套餐包中。

当然,这期待也分大小。

比如,你是期待看到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还是期待看到这故事背后发人深思的更高格局?

期待有不同,但却不分高下。说句大实话吧——

只要是优秀的类型片,无关题材,无关深度,中国电影皆来者不拒。

▲ 明年春节档已定的三部类型片,题材不同,各有亮点

于是,又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那句话——

中国电影,需要不止一个「陈思诚」。

即,在类型片创作上带来一个最重要的经验:思维的切换。

这里的切换,更大程度上,是从意识上确立商业类型片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地位。

这里,陈思诚本人之前曾谈过自己拍摄类型片的心得——好的艺术片像是核桃,外皮晦涩坚硬,里头的东西有营养;还有一种电影像番茄,从里面软到外面;我想做的电影,是桃子电影。里面有坚实的内核,外面又是不晦涩的、顺口的。

说白了,就是兼具艺术表达与商业诉求的类型片。

要做到,当然很难。

但这是中国电影该有的目标。

回到《误杀》。

目前我们对影片的信息,还知之甚少。比如演员阵容、故事风格等。

说到这,对演员的选择上,陈思诚向来眼光敏锐。

从电影版「北爱」挖掘刘昊然,到「唐探」系列与王宝强组成超强化学反应的侦探组合,以及去年《远大前程》中一众老戏骨的精彩飙戏。

咖位之外,契合度才是最关键的。于是,对演员的猜测和期待,或许将一直延续到官宣的那一刻。

但陈思诚到底会怎么出牌,仍需等待。

对此,他一定做足了准备。

渐渐向幕后倾斜的这几年,陈思诚始终潜心创作。从网剧「唐探」,到电影「唐探3」,再到这部《误杀》,这三部作品前后脚上映,届时将是身为创作者的陈思诚,生涯的又一次爆发时刻。

或许到那时,我们会更加看清楚,那个属于陈思诚的创作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