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暑期档观察,今日继续。

如果站在未来数年的上帝视角回顾这个暑期档,「邓超+俞白眉」,一定会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

即便以目前临近收官的总结角度,这对创作组合,以及他们的第三部合作导演作品《银河补习班》,都有着足够丰富的讨论价值——

从受众研究,到类型片创作,再到电影人的职业生涯选择。

于是,是时候对「邓俞」组合,以及他们的第三部作品,做个总结了。到底什么才是好电影?

截至今天发稿前,《银河补习班》的总票房为8.53亿,参考未来的排片与走势,最终票房与这个数字出入不大。

从几大主流平台的口碑反馈来看——

猫眼:9.4(打分人数68.3万)

淘票票:9.0(打分人数65.4万)

豆瓣:6.2(打分人数12.7万)

▲ 数据截至8日0点

简单总结:普通观众买账,影迷有褒有贬,整体看全面收获市场认可。

对比来看,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

在猫眼、淘票票这样的大众购票平台,银河拿到了位居年内前三的好口碑;

换到影迷属性鲜明的豆瓣,口碑则又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表现。

以代表性的正反向评论内容看,喜欢的观众多从观感出发:主题动人、情感充沛、引人深思;

不喜欢的则更多站在技巧层面:强戏剧性冲淡了真实感、逻辑不够严谨等等。

有趣的是,这样普通观众与影迷两极化口碑的情况,也出现在暑期档另一大热门《烈火英雄》上。

对观察者,这足够准确地反映出了当下中国观众内部,正在发生的某种变化——

市场评价体系开始多元化,而这种表面的两极,则有助于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的市场审美水准;

对创作者,则有两点启发——

一是目前主流市场认可的创作方向与题材,终于逐渐变得清晰而明确;

二是通过理性的负评,能更精准地找到进步与改良的方向。

以及,关于那个电影的终极命题:到底什么才是好电影?看起来也有了比较权威的解答。

就像银河的豆瓣热评前三那位观众所说——

有人打高分,有人打低分,这源自个人标准的不同。但或许站在共性的角度,能引发思考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从这个角度,邓超和俞白眉的这次「惊喜大过不足」的尝试,是成功且值得肯定的。类型片创作的三个参考标准

顺着这「惊喜」,是对邓俞这次类型片创作的讨论——显然,对中国电影,这样的讨论目前极有必要。

三个层面,全面地来看:方向感、专业度、诚意值。

这几个部分,邓超、俞白眉的《银河补习班》完成得足够出色。

先是方向感。

类型片创作,找准创作冲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方向平衡,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所在。

应该说,在此之前没有多少人能想到,邓超和俞白眉的第三部作品,会从无厘头向的神经喜剧,180度地转向现实主义题材。

以父子情为主线,辅以素质教育、航天事业以及跨越30年的时代情怀。事实证明,这样由创作欲望驱动的效果,大大好于此前以市场为唯一导向的喜剧迎合。

观众的反馈是最直观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批评者,也大多认可邓俞这次的创作方向。

几乎所有人都肯定了,这是他们创作生涯的一次巨大进步。

在我看来,这份超越自我的进步,是邓超和俞白眉这次创作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这背后是格局,也是野心。以邓俞二人在圈内的资历,这改变和进步,来得正是时候。

▲ 口碑截图来自猫眼专业版

接着是专业度。

银河这次在前中后期体现出的专业程度,可以说,为国产类型片做了一次很好的表率。

一是与国际团队的合作。

配乐、声效、剪辑和部分视效等幕后团队,是来自4大洲10个国家的2400多名工作人员。这里面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剪辑方面,邓俞请来了《摔跤吧!爸爸》的剪辑师Ballu Saluja;配乐上则是影迷都熟悉的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

这背后的逻辑,是不仅要选最专业的,更要选最合适的。

对类型片而言,这些基础的技术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此前的不违和即可到现在的技术环节成为亮点,这不仅是创作者该有的高要求,也是对观众最起码的尊重。

▲ 邓超、俞白眉在维也纳进行了电影后期配乐制作

另一个技术基础,是服化道为代表的美术设计。

银河的故事跨度长达30年,这里面涉及到时代还原的细节质量,尤其影响着类型片最终呈现的质感好坏。

除了无处不在的细节,90年亚运会、98年洪灾这样的时代大事件,都非常考验美术和场面调度的能力。

以开场的亚运会段落为例——

提前180天开始准备,搭景用时21天。道具方面,1:1还原亚运会火炬,243条横幅,452个花环,1442支花束,30个方阵,7000多面旗子……

航天段落的拍摄,同样如此。

到访酒泉做前期调研,实景搭建问天阁、飞控中心,四国特效团队共同配合制作等等。

为了几分钟的篇幅,和多数观众甚至注意不到的细节,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追求最完美的实拍效果——这大概就是对专业二字的精准诠释。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专业环节,就是表演。

应该说,对演员整体表现的认可,是几乎所有观众都达成的观后感。

尤其是邓超,网友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

导演邓超找对了演员邓超。

从中年到老年,这个兼具悲剧性与强大生命力的角色,人生的起伏都诠释到位。

同时,剧作上也对演员表演给予了最大的助力:两次出现的晃手电筒、「这个魔术太牛了,能再变一次吗」的台词,这些细节上的前后呼应,大大提升了表演的层次感与感染力。

总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只是基础。

制定更高的标准,从专业走向业内标杆,是未来国内类型片、乃至中国电影工业应该树立的新目标。

最后是诚意值。

我想说,这一点,是特别针对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人的。

一个成熟的工业和市场下,各司其职完成任务,就可以拍出一部水准之上的商业类型片。

但在目前我们现有的条件下,创作者——或者说一部电影背后的主要核心——有着怎样的状态,是否足够真诚,对作品的成色和成败,几乎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邓超和俞白眉的真诚与投入,普通观众也能直观地感受到——

这是一个在两人心中积聚多年的故事,俞白眉在剧本中加入自己真实生活的经历与感受。

在片场,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邓超反复在泥水中摔倒多次,监视器背后的俞白眉屡屡被镜头前的表演打动落泪。

30天40城的大规模高强度路演,两人在航天城与航天人真挚动情的致敬喊话,甚至邓超为了大量后期工作暂别跑男,背后都透着两个字:真诚。

▲ 邓超、俞白眉在路演现场答谢观众

技术或许仍有瑕疵,能力或许有待提高,但真诚与热爱,是一切进步的前提。

这是送给所有中国电影人的告诫。鼓励和进步是并存的

在批评者看来,《银河补习班》、包括邓超和俞白眉,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理性来看,演员或编剧转做导演是否成功,本身也和个人天赋、能力息息相关。

不过,在目前中国电影普遍缺乏优秀导演、特别是优秀类型片导演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对这样的「越界」行为,给予最大限度的鼓励与支持。

这样的「越界」,有人一次就成,且如鱼得水,比如徐峥。

但更多时候,过程和代价是必须有的,没有多次弯路尝试和经验总结,就出不来一个独当一面的优秀导演。

对邓超和俞白眉来说,找对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每个创作者最难、也最应该打通的那一关。

两人的下一次合作题材为何,目前不得而知。

但顺着这个创作方向,加以导演技法和剧本创作上的改进,这对组合的未来上限,将远超人们此前的预期。

从更高视角,中国电影需要更多这样自带品牌和观众缘的创作者,某种程度上,TA们的表现,决定了中国电影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