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目前基因編輯仍處於臨牀試驗階段,歐陽笠坦言,雖然理論上治療SMA患兒的最優療法是基因編輯,但尚未有藥品問世,而藥物上市至少需要五年時間。5月24日,美國FDA批准了諾華公司的第一個用於治療2歲以下SMA患者的基因療法——Zolgensma。

  1400萬元“天價藥”靠什麼點燃治療SMA希望之火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每經編輯 徐 斐    

肌肉萎縮,嬰幼兒發病多,致亡致殘率高……這是脊髓性肌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以下簡稱爲SMA)的幾個關鍵詞。但SMA的“可怕”不止於此,其被稱爲導致嬰幼兒死亡的頭號遺傳性疾病,而且治療費用高昂。

近日,一個基因治療藥物上市的消息,令SMA患者羣體十分振奮——首個治療2歲以下SMA患兒的基因治療藥物問世,意味着SMA患兒又多了一種治療方案。儘管210萬美元的“天價”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但這種嶄新的基因療法,還是點燃了人類戰勝SMA病症的希望之火。

不被人熟知的SMA

說起冰桶挑戰賽,很多人都能想起“漸凍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又稱ALS)這個說法。但提起它的“兄弟病”——SMA,不少人都一頭霧水。

實際上,SMA也是一種運動神經元性疾病,不過媒體報道並不多。患SMA後,控制肌肉活動的運動神經細胞無法正常工作,患者會逐漸喪失各種運動功能,甚至無法呼吸和吞嚥。

2018年5月,SMA被列入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但北京美兒脊髓性肌萎縮症關愛中心執行主任邢煥萍告訴記者,SMA雖然在概念上屬於罕見病範疇,但實際上並不罕見,平均每50人中就有一名致病基因攜帶者。若夫妻雙方均爲攜帶者,有1/4的幾率生下SMA患兒。在新生兒中的患病率爲1/10000~1/6000,中國約有SMA患兒3萬~5萬人,每年約新增1500~2500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漸凍人”同樣殘酷,SMA患者也會不斷喪失對應的運動功能,只不過“漸凍人”一般是成年發病,而SMA一般是嬰幼兒時期發病。而且SMA是發病越早病情越重,“漸凍人”正好相反。

“I型SMA約佔所有SMA病例的60%,是最常見且最嚴重的一型,在生命初期就可能導致患兒夭折。患兒通常在6個月內發病,並且會面臨許多身體功能方面的挑戰,包括肌肉軟弱無力,呼吸、咳嗽、吞嚥困難。”邢煥萍表示,I型自然生命週期在2歲左右,II型在25~30歲左右、能坐不能站立,III、VI型接近正常人存活週期。其中III型早期能站立,但隨時間推移運動功能逐漸受限。

邢煥萍告訴記者,SMA發病“越早越嚴重、越晚越輕”,但一定是越早治療越好,如果已經產生實質性病變將很難恢復。

高昂的費用“包袱”

和大多數罕見病一樣,SMA患者及家屬通常會承受很大的經濟壓力。

2018年初,李明生夫婦喜得一女。掌上明珠的降臨,讓全家人沐浴在幸福之中。但SMA的生死考驗來得突然,半年前李明生的女兒被確診爲SMA,生活一下子跌入了深淵。“當時孩子出現了肺炎,幾乎都沒命了,臉都青了。”據李明生回憶,女兒在2018年6月就有些行動不正常,但直到當年9月才確診爲I型SMA。但李明生的女兒奇蹟般撐了過來,並幸運地接受了某外國藥企的臨牀試驗治療,暫時保住了生命且體力有所恢復。

“我現在很矛盾,一方面是高昂的藥價根本無法承受,一旦臨牀試驗結束沒有免費藥,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另一方面,看到孩子每天靠機器維持生命,我很不忍心。”據李明生介紹,他們不久前光給孩子添置咳痰機就花費了數萬元。

邢煥萍介紹,I型患兒需要呼吸機、咳痰機等,所有日常護理的費用大概需要幾十萬元,如果因肺炎感染住進ICU費用會更高。“II型需要的費用其實也很高,也存在肺部感染的風險,重點是要配輪椅和站立架等設備,可能也需要幾十萬元。”

近年來,罕見病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SMA患者羣體不再面臨“境外有藥,境內無藥”的尷尬局面。今年2月底,渤健公司生產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作爲臨牀急需用藥經優先審評審批程序獲得批准,但目前沒有公佈國內價格。這是全世界第一款治療SMA的藥物,根據美國上市的價格,其第一年需要75萬美元,此後費用減半。

5月24日,美國FDA批准了諾華公司的第一個用於治療2歲以下SMA患者的基因療法——Zolgensma。患者只需接受一次靜脈注射給藥,就能在細胞中長期表達SMN蛋白,實現長期緩解甚至治癒。但Zolgensma的計劃定價爲約210萬美元(超過1400萬元),堪稱“天價”。

七色堇罕見病聯盟創始人、遺傳學博士歐陽笠告訴記者,藥價過高的一方面原因是藥廠研發藥物至少需花費上億美元,另一方面罕見病患者屬於少數羣體,只有提高藥價才能收回成本。“人口越少、價格越貴,我國人口基數大,即便進入我國也不可能賣到1400萬元的價格。”在歐陽笠看來,除了贈藥外,該藥物若進入國內,可能醫保會承擔一部分,但短時間內確實會存在較大的經濟壓力。

基因療法的希望之光

基因療法,是一種全新的治療模式,近年來備受醫療產業界關注。

Zolgensma是首個治療SMA的基因療法,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不過,相關藥廠曾公開表示,正探索研究更大年齡患者的必要治療步驟,開發基因療法臨牀研究方案。

歐陽笠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的腺相關病毒(AAV)基因治療,就是通過病毒載體將正確的基因片段導入到細胞內,但不改變人體自身DNA;實際上就是“人爲製造”了一個正確的基因片段,通過一個載體輸入到細胞內進行表達,不過沒有修復原來發生基因突變部分。

AAV療法頗受資本青睞,據歐陽笠介紹,該療法已經發展了十多年,國際上目前有上百種相關臨牀試驗。荷蘭著名基因療法開發者UniQure從很早就開始了研究,主要圍繞AAV療法進行臨牀試驗。該公司於2012年上市了Glybera,這是歐美獲批的首個基因治療藥物,但由於100萬美元的高昂價格,基本無人問津……

據介紹,AAV療法並沒有“改變基因”。相比之下,基因療法還有另外一種基因編輯,即修復受損基因。“例如把基因編輯工具CRISPR(成簇規律性間隔的短迴文重複序列技術)送到細胞內,CRISPR就相當於剪刀,把DNA在一個地方剪開,然後再補上。”歐陽笠說道。

但目前基因編輯仍處於臨牀試驗階段,歐陽笠坦言,雖然理論上治療SMA患兒的最優療法是基因編輯,但尚未有藥品問世,而藥物上市至少需要五年時間。“基因編輯方式理論上具有永久性,實際效果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應採訪對象要求,李明生爲化名)

(本文來自於每經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