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成吉思汗的名聲讓整個歐亞大陸爲之顫抖,他及其子孫帶領的蒙古草原騎兵,先後滅掉了40多個國家,建立了歷史上最遼闊的大帝國。

蒙古霸業前無古人,蒙古騎兵更是被稱作“鐵騎”,有資料顯示,他們西征時在俄羅斯草原上一邊行軍一邊作戰,每天能推進80公里,這個速度令人咋舌,80公里在戰爭中是個什麼概念呢?拿二戰來說,德國進軍蘇聯時使用的裝甲部隊,就是這個速度。

那麼,蒙古鐵騎一天能跑80公里,是真的嗎?我們將其歸結爲四點來分析。

【馬匹優勢】

馬匹是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裝甲部隊中的坦克開的時間長了,零件必有磨損,壞了得修,沒汽油了它就變成了累贅。馬匹就不一樣了,奔跑是它們的天性,耐力是它們的優點。

特別是蒙古馬,矮小精壯又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跑累了啃啃草喝喝水,眯起眼睛曬會兒太陽就能恢復體力,打個飽嗝繼續跑啊跑,它們跟着騎兵們勇闖歐亞大陸,屬於低碳環保無污染的交通工具。

【馬匹分工】

蒙古騎兵的馬是有分工的,行軍有走馬,馱東西有馱馬,上戰場有戰馬。就比如說關羽的赤兔馬,平時是不捨得騎的,普通的情況就騎普通的馬,只有打仗時才召喚出赤兔馬。所以,蒙古騎兵一般每人都會帶上3、4匹馬,最多的時候帶10匹馬,絕不可能一人就帶一匹的。

我們在電視上,往往會看到蒙古騎兵一人一馬出現的鏡頭,其實是錯誤的。要麼是導演真不懂,要麼是拍攝經費不夠,租不起這麼多馬吧。

【無需後勤】

草原民族從小就長在馬上,自然環境將他們打造爲驍勇善戰的勇士,在與狼、狐狸,甚至黑熊、豹子的較量中,他們不用學《孫子兵法》,在行圍打獵中就能對兵法無師自通。他們出門打仗不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背上弓箭挎上刀,帶幾件衣服、鹽巴、引火的東西,點點名報個到就能騎馬出遠門。

天上有鳥,一箭射掉,地上有鹿,一箭射倒,支個小火堆烤一烤,再撒上點鹽就能喫了,渴了直接去接一碗馬奶,跟本不需要帶後勤。

【就地取材】

馬畢竟是生物總會死,那騎兵們缺馬了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法解決,一是公馬母馬可以在行軍途中談戀愛生小馬,等不及小馬長大還有第二種方法,馬自古就生長在大草原上,在工業革命還未出現的時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有很多野馬。騎兵們可以就地取材,用一根柔韌的套馬杆,就能套住強健的馬匹。

野馬可不簡單,它們不是中原官宦人家養在庭院裏的嬌貴馬,也不是幫農民推磨拉大車的服務馬。野馬那骨子裏的暴脾氣,不懼戰場廝殺,調教之後安上馬鞍,就能錄用爲戰馬。

從以上幾點優勢來看,蒙古鐵騎擁有着無以倫比的戰爭稟賦,行軍速度自然快,一天跑80公里完全可行。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