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從6只螞蟻開始,隨着螞蟻羣體規模的擴大,螞蟻會發展形成一種有益的分工模式。這一發現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複雜的社會性是如何形成的。

攜帶幼蟲的畢氏粗角蟻(Ooceraea biroi)羣體。 這些螞蟻有顏料標記,便於行爲跟蹤 | Daniel Kronauer

通過分工來提高效率是羣居的一大優勢,也是人類社會的標誌。在社會性昆蟲羣體中,甚至可以發現更加精細的分工——根據具體的生理差異劃分,比如具有生殖能力的蟻后和雄蟻以及不具有生殖能力的工蟻。但是,這些昆蟲獨居的祖先最初是如何演化形成這種分工的,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Daniel Kronauer及同事研究了100個克隆繁殖的畢氏粗角蟻(Ooceraea biroi)羣體——它們生活在小羣體中。畢氏粗角蟻羣體沒有蟻后,由所有工蟻負責繁殖。在育雛期,這些螞蟻是機動的,一些工蟻負責覓食,另一些則負責育雛。作者使用顏料標記螞蟻,並通過數字攝像機跟蹤它們在育雛期間的活動。

結果發現,只要羣體包含了6只螞蟻,就會出現分工。隨着羣體規模的擴大,工蟻的活動更加細化,羣體表現出更加明顯的行爲多樣性。此外,個體的羣體適應度也相應上升,具體體現在存活率、生殖水平和發育時間方面。

Nature|doi:10.1038/s41586-018-0422-6

果殼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兒的果殼

我覺得你應該關注一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